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回答下列小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回答下列小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着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鵝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回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可是——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披着雪花走向坐落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那里,竟然有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大了,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去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诚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文章以《木笛》为题,有什么作用?

2.划线的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说说本文在艺术构思方面的两个特点并加以分析。

 

1.①木笛作为本文的线索,结构全篇;②塑造人物形象,朱丹吹奏的笛声,表现了朱丹出色的音乐才华;③反映小说主题,从朱丹的笛声中,更能感受到他崇高的民族精神。 2.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深化主题。 3.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又具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4.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场面描写庄严凝重,深化主题。 【解析】 1. 本题考查题目作用,要联系文本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可知,全文记叙了两件事,一是朱丹带着木笛来参加比赛,二是朱丹在纪念碑前演奏曲子,都围绕着木笛来展开,所以题目是文章的线索。联系文章主旨可知,朱丹拒绝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里演奏欢快的曲子,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朱丹在纪念碑前演奏的曲子,表现了他杰出的音乐才华。总之,木笛作为本文的线索,结构全篇,同时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的作用。 2. 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个句子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原因。从全文来看,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朱丹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即为了国家、民族而宁愿放弃关乎自己前途的考试,表明一个民族兴盛的最关键原因在于民众的民族精神。从结构上看,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3.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比赛的程序,朱丹能参加终试,说明他有出色音乐才华,纪念碑前的吹奏,大师的称赞和终被录取也证明了这一点。朱丹最感动人心的在于他的民族精神,他宁可落选也不愿在国难日演奏欢乐的音乐,并在落雪的夜晚去悼念那些死难的同胞,这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一日,夜半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选自《迁仙别记》)

[注释]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③雨兆:下雨的征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瓦裂不    葺            (2)人治屋    延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

(2)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

3.迂公性吝啬在文中有那些表现?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4.这篇文章讽刺了什么人?请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默写(请规范书写)

(1)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____,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4)______________,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5)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6)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以“蓬”“雁”自比,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孤寂飘零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清照所作的《渔家傲》中,词入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对联仿句二选一作答。

(1)完成下面的对联。

有人读完《西游记》、《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后,写了一副对联,下面是下联,请你对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下联:师徒斩妖除魔取真经。

(2)仿照例句中画线部分,在横线处仿写,使语义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2020春天的脚步,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变得沉重而寂静。用生命守护生命,以力量传递力量,一句句生死誓言,一行行红色指印,一个个逆行身影……他们用坚挺的脊梁守护着这座温暖之城,他们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坚守在抗疫第一线;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不会忘记你的样子,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肆虐的疫情虽然过去,奉献的精神却将永远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致敬这帮可爱的人,致敬包头的英雄们,春暖花开,鹿城必定更加美好。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马说》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都位列“唐宋八大家”。

B.《我的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与《变色龙》作者俄国作家契诃夫、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他身上凝聚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D.《藤野先生》和《孔乙已》分别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集《呐喊》。

 

查看答案

对下列画线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文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书信。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A.第①句:将“传承文化”与“传递情感”互换位置。

B.第②句:将“把”删去。

C.第③句:把“品尝”改为“品析”。

D.第④句:将“记录者”与“传承者”互换位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