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两个小题。 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两个小题。

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黏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儿,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地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1)上面这段文字选自(   )

A. 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B. 老舍——《骆驼祥子》

C.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D. 阿西莫夫——《基地》

(2)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环境决定命运,也有人说选择决定命运。你认同哪种观点?请以上面选段书中的主人公为例,简述理由。

 

(1)B (2)【示例1】认同性格决定命运。祥子性格善良却一味忍让,坚强却也显得懦弱,经历了三次波折后终于垮了。所以,真正决定他悲剧命运的还是他性格中的不足处。 【示例2】认同环境决定命运。祥子性格善良、直率、内敛、好强,经历了两次波折依然能坚定自己买车的决心。而真正不给祥子出路的是不给老实人活路的社会:虎妞的去世,小福子自杀,一件件叠加最终导致了祥子的悲剧命运。 【解析】 (1)从文段中的“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可以判断出这段文字出自老舍的《骆驼祥子》,文中的“他”是祥子,这是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回答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我认同“环境决定命运”。祥子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严酷的生活环境让他尝尽苦头,他三次买车又三次丢车,屡遭生活的打击后,祥子开始丧失才对生活的期望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最终堕落为“行尸走肉”。 示例2:我认同“性格决定命运”。祥子淳朴忠厚,血气方刚,但却生性鲁莽;意念执着,却固执己见;心地善良,却自私狭隘。性格上的缺陷,让他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最后在希望的破灭中失魂落魄,过着惨淡的一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2)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4)____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5)《木兰诗》中写军旅生活艰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甲)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中“浮云”寓意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B.(乙)诗前两句描述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C.(甲)诗一二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现了诗人的立足点之高。

D.(乙)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题目”的意思。

2.对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诗人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B.两首诗前两句都侧重写景,为后两句做铺垫。

C.(甲)诗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D.(乙)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看山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王欢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shěn):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选自《晋书·安贫乐道》)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乱耳         时闻者多哂

B.卿不闻朱买臣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C.陋室             非木杮

D.欢笑谓之曰         濯清涟不妖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结合两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简陋,是因为环境雅致,主人生活情趣高雅、品德高尚。

B.(乙)文中用王欢与妻子的对话反衬王欢专心求知的决心。

C.(甲)文中表现出刘禹锡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D.(甲)文中的刘禹锡与(乙)文中的王欢都表达了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窗前竹萧萧

路来森

①人世间,不爱竹的人,恐怕不多。乡居的那几年里,观竹,赏竹,便成为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②每日晨起,盥洗已毕,我必是在几株竹树前站立一会儿。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想嗅一嗅它那特别清润的味道,看一看缀在叶尖的水珠。我奇怪,为什么竹叶上的水珠,总是静静地缀在叶片的顶尖上。那么险峭,随时都让人担心着它的坠落;又是那么晶莹,水晶一般,明澈而靓丽。似稚子之心,清纯得不得了。

③每有风雨即来,竹树便刷刷生响,如春蚕嚼食,似心潮轻溅。耳听竹声,不生躁,反生静。闭目倾听,尤觉滋味永长。

④最是那夏日。月下,一个人,坐于庭院之中,四旁寂寂,竹树生凉。竹树,枝叶扶疏,随风摇曳;月光如洗,干干净净地照在竹枝上,地面,投下斑驳细碎的影子。风移竹摇,竹影翩翩,人之联想亦翩翩。有时候,我深夜醒来,正看到下弦月挂满枝梢,于是,心中便畅然有一番“卧看残月挂竹梢”的诗意,便久久难以入寐。只因,那景,那情,都美得让人心悸。于是,那一夜,我心中流淌着一条涓涓的溪流。

⑤冬日亦佳。《四时幽赏录》记山窗听雪:“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似此,固然是佳。但于我,最喜欢的还是残雪挂枝头。一簇簇,一片片,碧碧的,是竹青;皑皑的,是雪白,都给人一种清净、洁爽的美。那种美有一种凛冽的寒意,白雪洗涤,人的心灵就不得不纯净下来。人,便少了俗气,多了雅气;便减一分小人心,增一分君子心。

⑥当然,窗前萧萧竹几枝,最得意处,还是常常引我走进文化的航道,穿行其间,获一份文化的、文明的滋养。

⑦中国传统文人,多爱竹,喜画竹,而钟情至深者,莫过于文与可和郑板桥。

⑧文与可画竹,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画家米芾称赞他:“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开创墨竹画法的新局面,形成“墨竹”一派。文彦博则评价其人:“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真有竹直、竹洁、竹逸之性。郑板桥,不仅喜欢画竹,更喜欢栽竹,“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且有多篇诗文赞竹,赞竹之“高节清风”,之“咬定青山不放松”。竹叶萧萧,竹声飒飒,他卧斋听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民胞物与,郑板桥听竹,听出的是大襟怀。

⑨竹,何以如此受人之爱?

⑩到底还是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中总结的好,竹有“四贤”: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竹,具贤人之德,有君子风范耳。

(文章有改动)

1.简要分析标题“窗前竹萧萧”的作用。

2.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中“竹”受文人喜爱的原因。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之情。

B.文章在对竹子的描述中,引用了诸多古诗名句。

C.作者按照空间的顺序,写出了竹的特点。

D.文章由“我”观竹、赏竹联想到了文与可和郑板桥对竹的喜爱。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习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莫忘做笔记”。

B.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钱钟书的事例,增强说服力。

C.第⑥段引用了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D.“做笔记需要时间”,因此我们可以阅读名人笔记取代阅读。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者、作家都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做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是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也不能急躁。

D.做笔记固然重要,但同时不应该忘记温习笔记。

3.读完本文,你一定对读书时做笔记的方法和好处都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