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贵于得间 ①“读书得间”,是古人读书的一条重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贵于得间

①“读书得间”,是古人读书的一条重要经验。“间”,即“空隙”,也就是著书者考虑不周之处、错谬之处、遗漏之处。读者能够发现“间”,并能够予以修正弥补的话,则无疑对学术大有裨益。那么,读者怎样才能够得于“间”呢?

②读书得间贵于心存疑虑。北宋理学家张载说:“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种对书中内容的怀疑不是拒绝,更不是自大,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读任何书籍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即便是古典名著,也要有自己的思考,用新的观念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能书中说什么就信什么。读书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怀疑中带着疑问学的过程。学习中提出的疑问越多,对问题的思考研究越深,学习效果就越好,倘若后之学者都迷信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拘泥于权威,那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要把读书当成一种创造,在质疑中学习,既不会感觉枯燥,还能够迸发出新的观点。

③读书得间贵于精准选择。“盖破万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现代社会,书似山、报像海、刊物如林,当一本本书摆在面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灰色书籍”。名为“读书”,其实读的不过是一些应景的、应急的“快餐”。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④读书得间贵于持久用力。读书犹如吃饭,一日三餐,在注重营养的同时更要坚持经常,也就意味着要下更大的功夫,付出更大的努力。一些官兵不是不读书,而是不能持之以恒;不是不知道读书得间的好处,而是不愿下深钻细研的苦功。要逐渐养成一种风气,克服知足自满和不求甚解心理,就像深山寻宝一样执着、痴迷,享受发现书中宝藏的欣喜若狂。毛泽东同志一生与书为伴,手不释卷,晚年时仍孜孜不倦地看历史书籍,在患严重白内障的情况下,还每天让秘书为他读书讲文件。可见,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

⑤当前部队建设中,小到连队的创新攻关,大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突破,都需拿出“读书贵于得间”的思维和勇气,想出新方法、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只有不断破旧立新、勇于创新、克服困难,才能使创新思维真正在自己思想中落地生根。

(节选自《时文选粹》2019年第21期,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概括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快餐”是什么意思?

3.选文第④段中加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阅读选文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简要作答。

 

1.读书贵于得间 2.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文化。(或:在短期内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意思对即可) 3.比喻论证,将读书持之以恒、深钻细研比作深山寻宝,将获得的知识比作宝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读书持久用功的好处,进一步证明分论点。 4.示例一:要带着质疑的精神去读书,学无对错。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才会有新的发现,取得新的成就。示例二:读书要学会分辨优劣,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读物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再次进行选择,有价值的书才能让人有所收获,适合自己的书才能激发阅读兴趣。示例三:读书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学习中感到枯燥在所难免,很多人都因此半途而废,最终收益甚少或一无所获。只有坚持,才能开启成功的大门,我们要想学有所成,就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意思对即可)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视精神境界的培养

顾伯冲

①有个作家创作了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有人提出了一些善意的修改意见,却因“职务低”被其嗤之以鼻。作家自己不以为意,人们却由此看轻了他。生活中,类似有文化没修养的现象并不少见,引人思考。

一般来说,知识文化重在学,道德修养重在修。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们通过及时学习实现了水涨船高。然而,也有的人只注重这种知识文化的及时补充,却忽视了道德修养的修炼养成。有的人升迁了,却开始有架子;有的人名气大了,却忘记了谦逊;有的人面对名利,只想着去争,从不想自己是否够格。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警惕。

③人的思想境界高低,表现为思想修养、道德水准、审美观点和终极关怀等方面的优劣。境界决定人的品位,品位决定人格,人格决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我们应当关注并重视精神境界的培养,每个人都应把追求崇高精神境界作为一种自觉和习惯。之所以出现有文化没修养的现象,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就个体而言,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资本,而境界高低是无所谓的,这是人生定位发生了问题;二是就社会而言,有的地方只要你有本事能办成事,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至于修养境界高低没人在意,这是风气出现了偏差。

④人生应当有崇高境界的追求。人生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能立定志向,生命就会有所转变;能持之以恒,生命就会脱胎换骨,最后终能获得美好的结果。许多值得羡慕与崇拜的人,大都在认知上掌握了正确方向,然后持之以恒,生命就赢得了精彩。当然,要不断用知识涵养自己的思想境界,跳出自己看自己、立足全局看自己、着眼未来看自己,以广阔的视野博采众长,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培养自己广阔眼光和战略思维。

⑤与此同时,在一个文明社会里,还应致力于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思想境界。让有知识、有本事的人受欢迎,更要让那些既有本事又有思想境界的人受欢迎,从而使崇尚气节、讲求操守、追求崇高思想境界,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4日)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类似文章开头作家有文化没修养的现象?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一般来说”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议论文语言)

3.请为选文补充一个道理论据。(论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非人人可饮,喝对了才养生

①现在已进入冬季,喝上一杯暖暖的茶是不少人的休闲享受。的确,喝茶养生,是中国人的传统。与各式各样的饮料相比,喝茶不仅能帮助人体补充水分,其中还含有像茶多酚、茶多糖、儿茶素、锌、硒、铜、锰、铬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很多研究证明,喝茶具有一定的降脂减肥功效,还有抗辐射、调节血脂、强健骨骼、抗氧化等作用。

②但喝茶也要讲究体质和方法,只有喝对了,茶才能起到真正的养生作用。关于喝茶,以下几大常识,你是否知晓呢?

③喝茶时注意水温别太高。喝茶的水温至关重要,茶水温度应介于56℃至60℃,对健康较为有利。水温太高,食管黏膜容易受到慢性热损伤,长期损伤后会增大癌变风险。尤其是爱好抽烟喝酒的人,如果喝热茶(65℃以上),会损害食道抵御酒精与尼古丁毒素的能力,患癌风险更高。

④每日用茶的量要控制在12克左右。一般来说,对于有喝茶习惯的健康人,每日用茶可在12克左右,分3至4次冲泡较合适。爱喝茶、饮食油腻的人可适当增加;孕妇、儿童及神经衰弱、心动过速的人要少饮茶或不饮茶。

⑤喝茶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体质的人群所喝的茶也不尽相同。未发酵茶(绿茶如龙井、碧螺春、毛尖等)具有清热、利尿、生津等作用,但因为偏凉,胃寒或有慢性胃病人群不宜饮。而半发酵茶(青茶如铁观音、乌龙茶等)、全发酵茶(红茶)和后发酵陈茶(黑茶、普洱茶)有消食去滞、助消化、提神等作用,这些茶性味平和,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群。

⑥当然,喝什么茶除了要看体质之外,也要看习惯。即使体质不太适合,但如果喜欢喝某种茶,也可以少量、适当地喝一些。

⑦喝茶也要与季节匹配。春夏两季,可以喝绿茶和乌龙茶,能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秋冬季节,适合喝红茶或普洱茶,这两种茶是温热性质的,可以起到驱寒的作用。

⑧以下四类人不宜喝茶:

一是身体虚弱之人不宜喝茶(特别是绿茶)。患有胃溃疡的病人,茶叶中的茶碱会影响胃酸分泌,影响溃疡愈合,从而加重病情。

二是便秘的人不宜饮茶。因为茶中的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质能减少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同时有收敛作用,减缓肠管蠕动进而诱发便秘,长期便秘者饮茶需慎重。

三是儿童和孕产妇不宜喝茶。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可能影响身体对钙、铁及其他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影响胎儿及儿童的生长发育。

四是正在服药的人不宜饮茶。茶叶中的鞣酸会与含多种金属离子或含生物碱的药物在胃中结合生成难以溶化的化合物,服药后若饮茶过多,会影响药物吸收。

(选自《今晚报》2019年12月13日,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喝茶具有一定的降脂减肥功效,还有抗辐射、调节血脂、强健骨骼、抗氧化等作用。

B.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和后发酵陈茶有消食去滞、助消化、提神等作用,但胃寒或有慢性胃病人群不宜饮。

C.文章从“水温”“茶量”“因人、因时”三方面说明喝茶要讲究体质和方法。

D.因为茶中的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质能减少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有收敛作用,减缓肠管蠕动,所以便秘的人不宜饮茶。

2.选文第④段加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茶文化”的认识。(分析探究)

(链接材料)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从中国出发,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越来越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今天,她已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割”了30多亿“铁粉”。

——摘自《人民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李雪山

①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迄今已有120年。作为现存最早自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四大发现”,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②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③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④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商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其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⑤甲骨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特别是商代晚期273年的史事,内容异常丰富,涉及祭祀、征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礼制风俗、军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以及语言文字、书法艺术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其中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显示了我们祖先的聪慧和创新精神。当时的天文历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象的文字记录。当时农业的发展水平也居世界的前列,已经种植黍、麦、稻、粟等农作物,掌握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存等一整套农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技术。

⑥以夏商周为代表的上古史,曾受到怀疑。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日,有删改)

1.甲骨文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请简要概括。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第③段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句段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为何没有尾巴

李小凤

①绝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有尾巴,但人类和猿类没有。那么,为什么人类和猿类没有尾巴呢?

②人类在胚胎早期时曾有尾巴的出现,而人的尾巴在妊娠期31~35天时最为明显,当胚胎发育成胎儿时,尾巴就会被身体吸收,退化成四五节融合在一起的尾椎骨。

③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尾巴的主要作用其实是使身体达到平衡,比如猫和猴子在跳跃的时候,尾巴就有掌握平衡和缓冲降落速度的作用。尾巴的另外一个重要功用就是驱赶蚊虫,因为大多数动物身体的后面部位都是嘴巴和前肢够不到的地方。

④但是对于人类和某些猿类而言,已经不需要尾巴的这些功用了,因为人类已经会直立行走,大多数猿类都会半直立行走,这样的行走方式已经完全不需要尾巴的平衡作用。更重要的是,人类和猿类都进化出了长长的手臂,可以轻松地伸到身后驱赶蚊虫,所以也就不需要尾巴起作用了。当第一批离开了森林的古猿开始尝试直立行走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其实就是它们的尾巴。在四条腿的情况下也许尾巴还可以起到平衡机体的作用,但是在两条腿直立行走的状态下,尾巴不仅起不了平衡机体的作用,还是一种累赘。在一代又一代努力地挺直身体的作用下,古猿的尾巴也就被进化掉了,最终也只是剩下屁股上的一点尾椎骨的残余。

⑤因此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在直立行走后就已经不需要尾巴来保持平衡,尾巴在椎尾骨的挤压之下,也就渐渐地失去了养分的供给而萎缩掉了。尾巴就这样被淘汰了。

⑥我们人类的尾巴可以消失,同样地,人类的“近亲”黑猩猩也没有明显的尾巴,只在身体后部有一个明显的凸起,仿佛是尾巴还没有完全退化留下的痕迹,这也是黑猩猩不断进化的结果。那么,在未来,随着猴子的不断进化,它们的尾巴也会消失掉吗?

⑦这个问题其实许多科学家也讨论过。有科学家认为:猴子的尾巴以后会不会消失,关键还是要看猴子的“生活习性”。猴子之所以长着长长的尾巴,是因为它们平时需要经常在树上攀爬,长着一条长尾巴可以帮助它们保持平衡。相比之下,黑猩猩则不需要经常爬树,我们人类也是一样,所以在漫长的进化中,用不到尾巴在爬树时“保持平衡”,自然也就慢慢地退化掉了。也就是说,如果猴子在未来长时间内,生活习性依旧没有什

么变化,还是在树上蹦来跳去摘桃子、香蕉吃,那么它们的尾巴还是会继续存在;而如果猴子未来从树上下到了地面,长时间在地面上生活,不需要再经常性地爬树,那么也就不需要这么一条长尾巴,也会像黑猩猩和人类那样,尾巴不断地变短,直至最终完全消失。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第23期,有删减)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胚胎发育成胎儿时,人的尾巴就会被身体吸收,从而融合成四五节退化在一起的尾椎骨。

B.第一批离开森林的古猿在两条腿直立行走的状态下,尾巴不仅起不了平衡机体的作用,还是一种累赘。

C.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相比猴子的长尾巴,没有明显的尾巴,这是黑猩猩不断进化的结果。

D.猴子在未来长时间内,随着生活习性的变化,也会像黑猩猩一样,尾巴逐渐缩短直至消失。

2.选文第⑤段中加着重号的“淘汰”一词在选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词句理解)

3.请简要概括人类尾巴消失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山甲为新冠病毒中间宿主,责任依然在人类自身

周俊生

①华南农业大学2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据称,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攻关团队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

②全民“抗疫”正进入关键时刻,对于数以亿计为避免传染而不得不禁足家中的国人来说,听到这样的消息,未免有点五味杂陈。这场疫情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一个多月来一直是一团迷雾,但由一些地方的野味动物引起,却已经成为舆论的一致意见。在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中,果子狸就被指为病毒宿主,此次新冠肺炎,蝙蝠曾经被视为病毒宿主,那些喜欢吃蝙蝠汤的人受到了舆论的声讨。如今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将元凶指向穿山甲,看来,这场令人担忧的疫情,同非典一样,还是野生动物惹的祸。

③一些“借宿”在野生动物身上的不明病毒可以和动物相安无事,但当人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时,那些人的肉眼看不见的狰狞病毒过渡到人身上,却可以给人带来灾难。相比于当年的果子狸,穿山甲在一些国人的餐桌上更是常见,这是不是导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凶猛程度超过非典的一个原因,自然还需要科学家的严密论证。但美食家们对野生动物的“暴饮暴食”,确实是需要认真反思了。

④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对于膳食类动物早已经过了去粗取精的过程,通过长期的驯化和豢养,培植了适合于人类进食的各种动物,其可能寄宿的病毒也因在人类控制之下而基本杜绝。至于一些未进入人类基本食谱的野生动物,其实大都肉质粗糙,还存在各种怪味,并不比家养动物肉食更招人喜欢。但是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食用野生动物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一些腰缠万贯的富人奉行的是食不惊人誓不休。而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养生保健传说,更是把野生动物的保健、医用价值吹得神乎其神,导致一些人对其趋之若鹜。但是,这些野生动物的捕猎、屠宰以至烹制,都没有考虑野生动物身上可能存在的病毒,一旦遇上高危性病毒,人类就必然受其戕害。穿山甲成为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但人因此而罹患新冠肺炎,却怪不得穿山甲,责任还是在人类自身。

⑤华南农业大学此次的研究成果为在源头上控制新冠疫情提供了突破,同时也再一次提醒我们要坚决改掉一些不良的、有害的饮食追求了。在谈疫色变的当下,相信人们一定会对野生动物避而远之。但是如果在疫情过后的云开日出之时,各种面目不清的野生动物再一次悄悄走上一些人的餐桌,那么,人类再一次遭受不明病毒的荼毒,就应该是难以逃脱的命运,为避免悲剧重演,所有人都该有所警觉。

(选自《南方都市报》2020年2月8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所以这场令人担忧的疫情,同非典一样,还是野生动物惹的祸。

B.当人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时,那些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借宿”在野生动物身上的不明病毒,便过渡到人身上,一定会给人类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

C.导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凶猛程度超过非典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穿山甲在一些国人的餐桌上比当年的果子狸更常见,但这一点还需科学家进一步论证。

D.通过长期的驯化和豢养,适合于人类进食的各种膳食类动物,他们身上可能寄宿的病毒因在人类控制之下而基本杜绝,人们吃了它们的肉,一般不会得病。

2.选文②③④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说明顺序)

3.第⑤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一些人”有什么表达效果?(说明文语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