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点亮心灵 袁锋林杰 ①读书是一场装点人生的心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点亮心灵

袁锋林杰

①读书是一场装点人生的心灵之旅。在寒冬季节,静坐在屋中一隅,捧读一本好书,往往能够震撼心灵,激起深沉的思考。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中提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才。”可见,读书不仅能获取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脱离低级趣味。饱读诗书更是浸润心灵、领悟人生真谛的捷径。

②读书是心灵的旅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热爱旅行,喜欢通过亲身经历去增长见识。读书人就像一个旅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穿梭,感受不同时代文化和人物带来的灵魂冲击。

③旅行者,游览名胜古迹,耳所能听到的,大多是导游的匆匆介绍;眼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标签的寥寥数语。如果之前不曾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极易成为旅途中的仓促过客。不读书的旅行者,游走于无心、左顾右盼,但很难获得高明的见识和思辨的乐趣。

④读书者,畅游的是古往今来大文豪们构筑的精神世界。如果你去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吃到的是“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的东坡肉,光顾的是“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的灵隐寺,那么你所遇到的将是一个豪放不羁的苏轼,所经历的将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杭州。

⑤读书是心灵的装扮。人生本就是一场盛装舞会,常阅史书的人,宛如穿着稳重的唐装;久读诗歌的人,好比穿着典雅的西服;那些喜读小说的人,则似穿着华丽的时装。

⑥华服还需搭配好妆容,深层次的阅读是心灵的装饰。作家林清玄将读书描述成“生命的化妆”,人生“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高明的化妆技巧是多读书、多思考,勤学思悟,人生的面容方能清新淡雅。

⑦一个人博览群书,便有如曹雪芹为你挑衣,辛弃疾为你画眉,李清照为你上妆。世间再精湛的化妆手法也无法像读书那样打扮心灵、升华气质,令整个人脱胎换骨。

⑧读书是心灵的对话。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瑰宝。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就是感受名人大家的心灵历程,从灵魂的碰撞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心灵。

⑨精读一本好书,就是仔细聆听前人的劝勉。在得意时,书是诤友,让我们浮躁的心平静如水;在失意时,书是亲朋,让我们黯淡的生活重焕生机;在彷徨时,书是良师,让我们脚下的步伐更加坚定。

⑩法国启蒙运动先驱孟德斯鸠说过:“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既是自身气质提升的过程,也是心灵上一种极大的享受。“腹有诗书气自华”,青年人应该把握美好时光,翻开书卷,踏足进步的阶梯,去追寻人生的意义。

(节选自《解放军报》2019年12月28日)

1.针对读书,选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2.阅读选文第②~④段,为“读书是心灵的旅行”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选文第⑥段中,“生命的化妆”是什么意思?(词句理解)

4.选文第⑨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词句赏析)

 

1.读书是一场装点人生的心灵之旅。 2.示例一:孔繁森读罢《革命摇篮》,仿佛三次登上了井冈山;示例二:杨度阅罢《红楼梦》,就像穿越到没落的封建社会。(意思对即可) 3.深层次的阅读使心灵丰富有内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让整个人变得清新淡雅,脱胎换骨。(答出深层次阅读对“心灵”“气质”的改变即可) 4.示例一: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讲道理有力地论证了“读书是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意蕴深厚,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从而体现了议论文语言鲜明、生动的特点。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书”比作“诤友”“亲朋”“良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是心灵的对话”的观点。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握人生紧要处

史迎凤

①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寻常的“点”,迈出这个“点”,可能只在一念之间,即所说的“紧要处的几步”。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成功、诱惑、困难和挫折,冷静、理智地处理好人生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紧要问题,走好一生中的关键几步,人生就会在平实中安康,心灵就会在平凡中充实,成功就会在朴实中闪光。

②孔子描述了这样的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先哲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上,几个重要节点被特别地强调出来,令人深思。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然而幸福生活要靠辛勤工作来创造。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人要有原则,否则紧要处就会迷惘。做事要受规章、制度、程序约束,否则紧要处就会跌倒。

③人的命运就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一切只能靠自己,也必须靠自己。所谓“自助者,天助之”,你必须学会掌握人生的方法,尤其要把握好人生中的关键几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之旅从选定方向开始,没有方向的人生不过是在绕圈子。仅仅有了方向还不够,还要沿着这个方向设定目标并不断调整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不断实现,就可能实现远大目标,掌握人生航向,引领自己走好每一步,特别是紧要处的几步,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生。

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人的一生是我们自己镌刻成的一个样子,我们首先要学会学习。列宁曾说:“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好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增强紧要处明辨是非的判断力,获得抵御人生各种诱惑和干扰的免疫力;可以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拥有高尚的情怀,关键时刻不再迷茫;可以为你打造金钥匙,去开启人生紧要处的每一道门!知识积累越多,越能在紧要关头获得灵光一闪,即使身处困境,都能被充实的知识和陶冶的心灵舒缓,甚至将那痛苦转化为力量。

⑤把握人生紧要处,珍惜现在最重要。人生既漫长又短暂,“现在”尤其紧要和关键。我们需从大处着眼,从紧要处立足,从现在开始,正确对待个人的得失名利,宠辱不惊,怀着一颗“悠然见南山”的平常心,去面对一切、看待人生。心灵中的大起大伏趋于平坦、有序,这人生的紧要处,不再那么难以把握,当岁月在身边倏尔而逝的时候,成功和幸福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面前。

1.阅读选文,简要概括如何把握人生紧要处。(信息提取与概括)

2.选文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③~⑤段,说说下面这个论据放在哪一段合适?并说明理由。

黄文秀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决定奔赴偏远的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到村里,碰了“钉子”后,她调整目标,学习方言,帮助群众干农活,让群众接纳了她。她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时代楷模”带动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她获得了“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最美奋斗者”等多项荣誉称号。虽然她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永远是时代模范。

4.选文提出了很多把握人生紧要处的方法,请选择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顺不可喜逆不可厌

余足云

①明代学者吴与弼在《日录》中写道:“大凡处顺不可喜,喜心之生,骄侈之所由起也;处逆不可厌,厌心之生,怨尤之所由起也。一喜一厌,皆为动其中也,其中不可动也。圣贤之心如止水,或顺或逆,处以理耳,岂以自外至者为忧乐哉!”这段话的意思是,顺境不可得意忘形,逆境不可自甘堕落。为官做人,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正确认知,理性对待,避免过犹不及。

②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失志。据《说苑·敬慎》记载,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后,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位老人穿着粗麻布、戴着白帽子来吊丧。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彬彬有礼地询问老人为何如此。老人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这位老人谆谆告诫孙叔敖,面对职位升迁的顺境,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常怀“位高而忧”的警醒。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顺境固然是好,但逆境并非全然坏事,有时恰恰是磨炼心性、锻炼意志、培养品行的好时机,有利于个人进步与自我完善。明嘉靖十六年,十三岁的张居正参加乡试,时任湖广巡抚顾璘虽爱其才,却不想让他早中举人。顾璘看来,小小孩童如果暴得大名,很容易骄傲自满、心浮气躁,将来恐怕难成大器,不如让他受点挫折,更有利于其成长。好在张居正自己也能正确看待挫折,他后来成长为国家栋梁,与顾璘的远见卓识不无关系。

④身陷逆境,何以自处,是对一个人心志、定力的重要考验。明代大儒王守仁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成就剿除匪寇、平定叛乱等大功时,他不骄不躁;当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等厄运接踵而至时,他从容应对,并以之磨炼自己的意志,完成了思想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正因始终保持清醒冷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使他获得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美誉。同样被视为士人楷模的曾国藩,也有过屡败屡战的坎坷经历,但他始终坚持顺境不惰、逆境不馁,书写了一段人生传奇。不难发现,很多成功者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就是因为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自知之明,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都能够做到以心制境而不以境役心。

⑤知古可以鉴今。成长并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无论顺境逆境,我们都要谨记顺不可喜、逆不可厌,始终以积极乐观、淡然安然的态度,勇敢直面风险挑战、困难挫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选文有删改)

1.阅读选文,说说处于逆境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2.选文②③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段落顺序能否调换)

3.选文第④段列举了两个事例,删去一个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对选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梳理论证结构)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贵于得间

①“读书得间”,是古人读书的一条重要经验。“间”,即“空隙”,也就是著书者考虑不周之处、错谬之处、遗漏之处。读者能够发现“间”,并能够予以修正弥补的话,则无疑对学术大有裨益。那么,读者怎样才能够得于“间”呢?

②读书得间贵于心存疑虑。北宋理学家张载说:“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种对书中内容的怀疑不是拒绝,更不是自大,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读任何书籍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即便是古典名著,也要有自己的思考,用新的观念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能书中说什么就信什么。读书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怀疑中带着疑问学的过程。学习中提出的疑问越多,对问题的思考研究越深,学习效果就越好,倘若后之学者都迷信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拘泥于权威,那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要把读书当成一种创造,在质疑中学习,既不会感觉枯燥,还能够迸发出新的观点。

③读书得间贵于精准选择。“盖破万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现代社会,书似山、报像海、刊物如林,当一本本书摆在面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灰色书籍”。名为“读书”,其实读的不过是一些应景的、应急的“快餐”。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④读书得间贵于持久用力。读书犹如吃饭,一日三餐,在注重营养的同时更要坚持经常,也就意味着要下更大的功夫,付出更大的努力。一些官兵不是不读书,而是不能持之以恒;不是不知道读书得间的好处,而是不愿下深钻细研的苦功。要逐渐养成一种风气,克服知足自满和不求甚解心理,就像深山寻宝一样执着、痴迷,享受发现书中宝藏的欣喜若狂。毛泽东同志一生与书为伴,手不释卷,晚年时仍孜孜不倦地看历史书籍,在患严重白内障的情况下,还每天让秘书为他读书讲文件。可见,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

⑤当前部队建设中,小到连队的创新攻关,大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突破,都需拿出“读书贵于得间”的思维和勇气,想出新方法、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只有不断破旧立新、勇于创新、克服困难,才能使创新思维真正在自己思想中落地生根。

(节选自《时文选粹》2019年第21期,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概括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快餐”是什么意思?

3.选文第④段中加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阅读选文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简要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视精神境界的培养

顾伯冲

①有个作家创作了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有人提出了一些善意的修改意见,却因“职务低”被其嗤之以鼻。作家自己不以为意,人们却由此看轻了他。生活中,类似有文化没修养的现象并不少见,引人思考。

一般来说,知识文化重在学,道德修养重在修。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们通过及时学习实现了水涨船高。然而,也有的人只注重这种知识文化的及时补充,却忽视了道德修养的修炼养成。有的人升迁了,却开始有架子;有的人名气大了,却忘记了谦逊;有的人面对名利,只想着去争,从不想自己是否够格。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警惕。

③人的思想境界高低,表现为思想修养、道德水准、审美观点和终极关怀等方面的优劣。境界决定人的品位,品位决定人格,人格决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我们应当关注并重视精神境界的培养,每个人都应把追求崇高精神境界作为一种自觉和习惯。之所以出现有文化没修养的现象,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就个体而言,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资本,而境界高低是无所谓的,这是人生定位发生了问题;二是就社会而言,有的地方只要你有本事能办成事,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至于修养境界高低没人在意,这是风气出现了偏差。

④人生应当有崇高境界的追求。人生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能立定志向,生命就会有所转变;能持之以恒,生命就会脱胎换骨,最后终能获得美好的结果。许多值得羡慕与崇拜的人,大都在认知上掌握了正确方向,然后持之以恒,生命就赢得了精彩。当然,要不断用知识涵养自己的思想境界,跳出自己看自己、立足全局看自己、着眼未来看自己,以广阔的视野博采众长,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培养自己广阔眼光和战略思维。

⑤与此同时,在一个文明社会里,还应致力于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思想境界。让有知识、有本事的人受欢迎,更要让那些既有本事又有思想境界的人受欢迎,从而使崇尚气节、讲求操守、追求崇高思想境界,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4日)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类似文章开头作家有文化没修养的现象?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一般来说”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议论文语言)

3.请为选文补充一个道理论据。(论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非人人可饮,喝对了才养生

①现在已进入冬季,喝上一杯暖暖的茶是不少人的休闲享受。的确,喝茶养生,是中国人的传统。与各式各样的饮料相比,喝茶不仅能帮助人体补充水分,其中还含有像茶多酚、茶多糖、儿茶素、锌、硒、铜、锰、铬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很多研究证明,喝茶具有一定的降脂减肥功效,还有抗辐射、调节血脂、强健骨骼、抗氧化等作用。

②但喝茶也要讲究体质和方法,只有喝对了,茶才能起到真正的养生作用。关于喝茶,以下几大常识,你是否知晓呢?

③喝茶时注意水温别太高。喝茶的水温至关重要,茶水温度应介于56℃至60℃,对健康较为有利。水温太高,食管黏膜容易受到慢性热损伤,长期损伤后会增大癌变风险。尤其是爱好抽烟喝酒的人,如果喝热茶(65℃以上),会损害食道抵御酒精与尼古丁毒素的能力,患癌风险更高。

④每日用茶的量要控制在12克左右。一般来说,对于有喝茶习惯的健康人,每日用茶可在12克左右,分3至4次冲泡较合适。爱喝茶、饮食油腻的人可适当增加;孕妇、儿童及神经衰弱、心动过速的人要少饮茶或不饮茶。

⑤喝茶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体质的人群所喝的茶也不尽相同。未发酵茶(绿茶如龙井、碧螺春、毛尖等)具有清热、利尿、生津等作用,但因为偏凉,胃寒或有慢性胃病人群不宜饮。而半发酵茶(青茶如铁观音、乌龙茶等)、全发酵茶(红茶)和后发酵陈茶(黑茶、普洱茶)有消食去滞、助消化、提神等作用,这些茶性味平和,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群。

⑥当然,喝什么茶除了要看体质之外,也要看习惯。即使体质不太适合,但如果喜欢喝某种茶,也可以少量、适当地喝一些。

⑦喝茶也要与季节匹配。春夏两季,可以喝绿茶和乌龙茶,能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秋冬季节,适合喝红茶或普洱茶,这两种茶是温热性质的,可以起到驱寒的作用。

⑧以下四类人不宜喝茶:

一是身体虚弱之人不宜喝茶(特别是绿茶)。患有胃溃疡的病人,茶叶中的茶碱会影响胃酸分泌,影响溃疡愈合,从而加重病情。

二是便秘的人不宜饮茶。因为茶中的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质能减少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同时有收敛作用,减缓肠管蠕动进而诱发便秘,长期便秘者饮茶需慎重。

三是儿童和孕产妇不宜喝茶。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可能影响身体对钙、铁及其他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影响胎儿及儿童的生长发育。

四是正在服药的人不宜饮茶。茶叶中的鞣酸会与含多种金属离子或含生物碱的药物在胃中结合生成难以溶化的化合物,服药后若饮茶过多,会影响药物吸收。

(选自《今晚报》2019年12月13日,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喝茶具有一定的降脂减肥功效,还有抗辐射、调节血脂、强健骨骼、抗氧化等作用。

B.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和后发酵陈茶有消食去滞、助消化、提神等作用,但胃寒或有慢性胃病人群不宜饮。

C.文章从“水温”“茶量”“因人、因时”三方面说明喝茶要讲究体质和方法。

D.因为茶中的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质能减少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有收敛作用,减缓肠管蠕动,所以便秘的人不宜饮茶。

2.选文第④段加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茶文化”的认识。(分析探究)

(链接材料)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从中国出发,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越来越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今天,她已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割”了30多亿“铁粉”。

——摘自《人民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