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阅读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

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3.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假设作者要在文章中引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人此中来)来说理,把它放在哪里最合适呢?

 

1.“—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作比较;这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意思对即可) 4.放在选文第④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后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之前比较合适。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本句中的“一定”是“特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的意思,表示限制,说明 “气温比低处高”的情况是有前提条件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①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说明对象的把握,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作答。从文章开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以知道,文段说明的对象是: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②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文有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文章第六段,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可见使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段中“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春天提前九天”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古今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4.考查说明内容与材料的关系。材料与说明内容必须统一,说明内容和材料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诗中所描述的现象是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海拔差异所导致的,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低,自然春来的也晚,因此当山下的桃花盛开时,山上的桃花却还没绽放,到了四月,山上的春才来,桃花也就在那时绽放,但山下的花早已凋谢。与第④段说明的内容“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是一致的,因此放在第④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与“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之间合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壶口瀑布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诚: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而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曲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为什么说倚身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有幸?

2.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

3.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4.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为下面一则故事补写出结论。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的回答是“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给你讲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这时下雪了,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又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枝条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由这个故事我们想到:                                           

 

查看答案

根据语意,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恰当的比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母爱如细流,静静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一次次牵手,一声声叮咛,母亲的呵护似摇篮般的安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拥有母爱的伴随,一路撒满温暖的阳光。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二首》

(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党的十九大报告结束语引用了《礼记》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大同世界”的憧憬和追求。那就是大道施行之时,天下为众人共有之日。

(6)近年来,国家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百姓“安居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就体现了这种美好的愿望。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2.词的下阕最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