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
孙道荣
①老家亲戚的孩子结婚,邀请他去喝喜酒。他欣然应允。
②回到了故乡,从车站走出来,他却有点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亲戚家好,还是该先找个酒店住下,明天再赶过去?
③这是母亲过世后,他第一次返乡。
④父亲早年就过世了,3年前,母亲也走了。办完母亲的丧事,他在县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几日。临别时,妹妹对他说:“哥,以后回来你就上我家住吧。”当时他点点头。
⑤但是,当他再次回来,站在熟悉却又陌生的车站出口,他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往哪去了。
⑥以前当然不是这样。
⑦父母在时,每次回来,不管多晚,他都不担心,他会打个车,直奔县城20里外的家,那个他从小长大的乡村。
⑧有时候,他会提前告诉父母他要回来;有时,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
⑨也有时候,他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县城的妹妹家歇个脚,然后,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
⑩一到村头,就看见了手搭额头眺望的老母亲,露水雨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天知道她从几点就站在村口了,一定是妹妹提前告诉了老母亲。
⑪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老宅只在他们回来时,才再一次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
⑫这才是他熟悉的老宅的味道,家的味道。
⑬但这一次,他恍然不知去处。
⑭他自然还可以像以往那样,先到妹妹家去。他和妹妹很亲,妹妹的儿女也和他这个舅舅很亲,但是,那终归是妹妹的家。
⑮以前落个脚,甚至小住几日,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是有自己的家的——父母在家里等着他,他随时可以回家。
⑯现在,再去妹妹家,就只能住那儿了,而不是中转一下,他真正成了一个借居的客人。想到这里,他突然提不起兴致去妹妹家。
⑰还是先回老屋看看吧。他在心里,用了老屋这个词,而不是家。父母不在了,那里也不是家了。
⑱他叫了辆车,回到老屋,对司机说,你在路边等等我,我还要回城的。老屋的一个墙角,已经坍塌。母亲去世后,他和妹妹们将母亲的遗物整理好,锁上门,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⑲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一地。
⑳在村口,他遇见一位邻居。邻居说:“回……”话说了一半,又咽了回去,变成了邀请:“要不,上我家坐坐吧。”他谢了乡邻,那一刻,他意识到,对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来说,他是客了。
他乘车回了城,入住一家酒店。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给妹妹打了电话,告诉她,他在县城,住在某某酒店。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咋不来家里住?”他讪笑无语。妹妹又说,“那你过来吃晚饭吧。”他答应了。
在妹妹家楼下,遇见了买菜回来的妹妹。
邻居看看他,对妹妹说:“家里来客了?”妹妹立即说:“什么客,我哥!”妹妹的话,让他感动。
可是,他知道,那个邻居说的没错。在妹妹家,他是客;在故乡,他也是客。
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
回到酒店,迷迷糊糊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问:“爸,你明天在家吗?我们回家来哦。”他告诉儿子:“我回老家了,但是,你妈在家呢。”
放下电话,他泪流满面。在家乡,他已是客了。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远方的家就还是儿子的家呢!
(选自《品读》2019年第11期)
1.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相关内容 | 他的态度(情感) |
亲戚邀请他喝喜酒 | (1)________________ |
走出车站 | 恍惚 |
给妹妹打电话 | (2)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 | 泪流满面 |
2.作者为什么说“站在熟悉却又陌生的车站出口,他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往哪去了”?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词语含义)
第⑧段:有时,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
第段: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咋不来家里住?”
4.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句子赏析)
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
5.选文第⑦~⑫段插叙作者以前回乡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耀眼的军装
李金良
①母亲属牛,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②她这一辈子,心心念念,喜欢父亲和我们哥儿仨穿军装的样子。她说,军装,在村里“挺耀眼”。
③今年,年已古稀的她,身体依然硬朗,精力旺盛,保持着“老黄牛”的坚忍和倔强。父亲离开8年了,她孤身一人执意留在村里,种粮种菜,养鸡养鸭,帮人采摘,自给自足,怡然自得。而最让她引以为豪的,是父亲和我们哥儿仨都曾是军人。
④细究起来,母亲的军旅情结,该是打父亲身上产生的。父亲参军6年,是一名公安边防部队的警卫战士,高大英武,会武术,上世纪60年代驻守东北。
⑤回乡后,父亲经常与村里人油灯夜话,一年年,一遍遍,讲着他和战友们的故事。有他们战斗班化装潜入白山黑水,到山头阵地侦察,摸排敌情,多次智斗“黑瞎子”的故事;有东北的苞米成熟时,整个连队“吃蒸饭”,糊一锅茄子、几屉苞米,然后茄子捣酱做菜,就着啃苞米的故事;还有他们战友之间,以命相交,彼此照应,把牺牲的战友父母拜作亲生爹娘、养老送终的故事。凡此种种,激励自己一生坦然前行。
⑥印象中,自己上小学时,父亲带头在村里架起电线,搞起了乡里第一个电动磨面坊。那时,父亲的磨面坊经常被三里五村的乡亲排队围满。乡亲们拎着粮食袋,翘首挨个往前挪,等着用电动粗磨、细磨,把自己家里的玉米、小麦磨好,回去享用。还记得,自己每每去喊父亲回家吃饭,都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看到他从头到脚一身面粉,成为一个“白人”。从村西头到村东头,他骑车穿过整个村子。路上遇到的乡亲,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在他们的眼神里,都怀着敬意,我自己也因此而自豪。
⑦母亲起早贪黑,经年劳作,一边抚养着我们兄妹4个人,一边种地,春播、夏长、秋收和冬藏,很忙碌。她还养了老母猪,靠卖猪仔儿挣钱。她不仅把我们兄妹抚养成人、成家立业,还在村里盖了3座砖房,其中辛劳,不言而喻。至今记得,我考到县里中学后,入学时的8块钱学费、书本费,都是母亲找邻居借的。一次,我返回家里取干粮。从地里赶回来给我蒸馍的母亲,打发好我后,又匆匆返回地里干活。身材娇弱的她,脸上满满都是倦意,被汗水浸透的衣衫后背上,清晰印上了两道农药喷雾器留下的金属痕迹。
⑧中学毕业后,母亲告诉我,男人不能待在家里,应该走出去干事业,最有出息的就是当兵扛枪、穿上军装,“耀眼”乡里。
⑨在她的鼓励下,我怀着斑斓的梦,背起绿色背包,在风雪飞舞的冬至,走进了军营,穿上“空军蓝”,一穿就是26年。其间,许是受到母亲不辞辛劳的激励,许是缘于拳拳报恩之心,许是无数英模的激励鞭策,一路走来,我在人民空军的大熔炉里,先后荣立4次三等功,经常获优评先,还考上了军校,入了党,走上干部岗位,最后留在北京工作。
⑩看着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母亲怀着对穿军装“挺耀眼”的心理,接着将二弟、三弟都送进了军营,并一以贯之地鞭策他们扎根军营、建功立业。
⑪于是,“一家四个兵,个个有军功”,成了乡亲们形容我们家的口头禅。
⑫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却以自己的坚忍支撑起这个家,敦促我们兄弟走好军旅之路,迈好人生步伐。现在,每当我们工作遇到坎坷,生活中有挫折时,便用母亲的教诲自勉,无惧风雨,步履轻盈。
⑬母亲不是军人,但她生命中对军装“挺耀眼”的情结,一直支撑着身边的四个军人。实际上,她的骨子里,既有千百年来传统中国农民的坚毅、朴实、勤劳、善良,又涌动着中国军人所具有的忠诚、自信、勇敢、担当。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一个兵。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选文中关于父亲的两件事。
2.选文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选文第⑥段加线的句子。
4.作者在选文最后写到“她生命中对军装‘挺耀眼’的情结,一直支撑着身边的四个军人”,说说母亲的这种情结是如何支撑我们兄弟三个的。
5.选文题目中的“耀眼”,具体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标题理解及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颈藤壶
①“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是李连在帮村民老伯驱赶鹅群时,随口吟诵的诗歌。比起三个多月前刚来那会,现在的李连开朗了许多,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豁达。他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光。
②来到了县里条件最艰苦的青山镇,李连信心百倍,下定决心要干出成绩。白天加黑夜,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时间一久,心里难免会空虚寂寞。李连申请休假一段时间,自我消化和过渡一下。
③李连的家在大海边,本以为一回家便如鱼儿游到了大海里一样轻松自在,可他却整天闷闷不乐。在体验过贫困地区的工作和生活以后,回到了车水马龙的家乡,有那么一瞬间,李连的心里竟没有任何归属感。
④父亲看出了李连这是自己在跟自己过不去。这天,父亲要去海礁上采集紫菜,便叫上了李连一起。来到海边,顾不上李连,父亲三下五除二就装好了一箩筐紫菜。然后,父亲坐在一块礁岩上歇息。父亲看着李连,李连望着远方,忧郁迷茫的眼神像是在搜寻着大海的尽头。
⑤“喂,阿连,快来这里。”父亲蹲在两块礁岩的夹缝旁,两眼炯炯有神地盯着里面。李连这才回过神,一边踩着礁岩跳过去,一边问:“什么东西?”“快过来,一看你就知道。”
⑥李连到那里时,父亲挥舞的手上已经多了一个小东西。“这是鹅颈藤壶。”“对,看来你没忘记。”“鹅颈藤壶,柄部像一只手,抓附于礁岩缝隙上,又名海佛手,这么有意思的东西,不会忘。”“那你还记不记得我跟你说过的话?”
⑦李连一时间愣住了,有点想不起来。那时候,自己还很小,跟着父亲到海边玩耍,模模糊糊记得父亲当时拿着鹅颈藤壶,对自己说了一大段奇怪的话语。“鹅颈藤壶生长在海流交换频繁的礁岩缝隙上,那里波涛汹涌,海浪的冲击力很强,而鹅颈藤壶却用一只强有力的手抓附在了礁岩缝隙上,顽强地生存着……”父亲说着便望向远方,面带微笑。
⑧的确,大海是江河湖水的最终目的地,而对于鹅颈藤壶而言,一旦放松警惕,随波逐流,便会死无葬身之地,堕入无尽的洋流深渊。鹅颈藤壶在海浪冲刷之下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抓附于陡峭险峻的礁岩缝隙上,任它潮起潮落,仍然固定生长。礁岩缝隙下面是永久的黑暗,不见阳光,幽深如地狱。也难怪鹅颈藤壶有着“来自地狱的海鲜”的称号。
⑨鹅颈藤壶的生存状况是,往上,如果稍有松懈,就会被卷入海洋;向下,如果任由躯体下滑,就会落入地狱一般的黑暗里。因此,它只有把自己固定于礁岩缝隙上,抓牢不松,永远保持着向上生长的姿态。
既然选择了在最恶劣与危险的地方生长,那么它就得承受这个过程之中的磨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⑪李连恍然大悟,犹如醍醐灌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最艰苦的地方历练,有舍才有得。那一刻,李连重新坚定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和抱负,决心在青山镇扎根下去,咬定“青山”不放松。于是,他辞别了父母亲,回到自己选择的地方,重新启程。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李连情感变化的词语。(情节梳理、情感变化)
信心百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郁迷茫→____________→开朗豁达
2.“炯炯有神”在选文中出现了几次,含义有什么不同?
3.第⑦段加横线句中,父亲的话以一个省略号结束。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写完整。
顽强地生存着……
4.为什么“鹅颈藤壶”有“来自地狱的海鲜”这样的称号?
5.李连从鹅颈藤壶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在的温情——纪念鲁迅先生
郑振铎
①十月十九日下午五点钟,我在一家编译所一位朋友的桌上,偶然拿起了一份刚送来的EveningPost,被这样的一个标题“中国的高尔基今晨五时去世”惊骇得一跳。连忙读了下来,这惊骇变成了事实:果然是鲁迅先生去世了!
②这消息像闪雷似的,当头打了下来,我呆坐在那里不言不动。
③我要哭出来,大声地哭,但我那时竟流不出眼泪,泪水为悲戚永在的温情所灼干了。我站在那里,久久走不开。我竟不相信,他竟是那样突然地便离我们而远远地向不可知的所在而去了。
④但他的友谊的温情却是永在的,永在我的心上——也永在他的一切友人的心上,我相信。
⑤他最勤于写作,也最鼓励人写作。他会不惮其烦地几天几夜地在替一位不认识的青年,或一位不深交的朋友,改削创作,校正译稿。其仔细和小心远过于一位私塾的教师。
⑥他曾和我谈起一件事:有一位不相识的青年寄一篇稿子来请求他改。他仔仔细细地改了寄回去。那青年却写信来骂他一顿,说被改涂得太多了。第二次又寄一篇稿子来,他又替他改了寄回去。这一次的回信,却责备他改得太少。
⑦“现在做事真难极了!”他慨叹地说道。对于人的不易对付和做事之难,他这几年来时时地深切地感到。但他并不灰心,仍然在做着吃力不讨好的改削创作、校正译稿的事,挣扎着病躯,深夜里,仔仔细细地为不相识的青年或不深交的朋友在工作。
⑧这样的温情的指导者和朋友,一旦失去了,将怎样地令人感到不可补赎之痛呢!
⑨他常感到 “工作”的来不及做,特别是在最近一两年,凡做一件事,都总要快快地做。“迟了恐怕要来不及了。”这句话他常在说。那样的清楚的心境,我们都是同样的深切地感到的。
最早使我笼罩在他温热的友情之下的,是一次讨论到“三言”问题的信。
⑪我在上海研究中国小说,完全像盲人骑瞎马,乱闯乱摸,一点凭借都没有,只是节省着日用,以浅浅的薪水购书,而即以所购人之零零落落的破书,作为研究的资源。那时候偶尔得到一部原版的《隋唐演义》却以为是了不得的奇遇,至于“三言”之类的书,却是连梦魂里也不曾谈到。
⑫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减少了许多我在暗中摸索之苦。我有一次写信问他“三言”的事,他的回信很快便来了,附来的是他抄录的一张《醒世恒言》的全目——这张目录我至今还保全在我的一部中国小说史略里。他说,《喻世》《警世》,他也没有见到。《醒世恒言》他只有半部。但有一位朋友那里藏有全书,所以他便借了来,抄下目录寄给我。
⑬当时,我对于这个有力的帮助,说不出应该怎样的感激才好。这目录供给了我好几次的应用。后来,我很想看看《西湖二集》,又写信问他有没有。不料随了回信同时递到的却是一包厚厚的包裹。打开了看时,却是半部明末版的《西湖二集》,附有全图。我那时实在眼光小得可怜,几曾见过几部明版附插图的平话集,见了《西湖二集》为之狂喜!而他的信道,他现在不弄中国小说,这书留在手边无用,送了给我吧。这贵重的礼物,从一个只见一面的不深交的朋友那里来,这感动是至今跃跃在心头的。
⑭我生平从没有意外的获得。我的所藏的书,一部部都是很辛苦的设法购得的,购书的钱,都是夜灯下疾书的所得或减衣缩食的所余。一部部书都可看出我自己的夏日的汗,冬夜的凄栗,有红丝的睡眼,右手执笔处的指端的硬茧和酸痛的右臂。但只有这一集可宝贵的书,乃是我书库里惟一的友情的赠与——只有这一部书!
⑮现在这部《西湖二集》也还堆在我最珍爱的几十部明版书的中间,看了它便要泫然泪下。这可爱的直率的真挚的友情,这不意中的难得的帮助,如今是不能再有了!
⑯但我心头的温情是永在的!这温情也永在他的一切友人的心上,我相信。
(选自《永远的温情》,有删改)
1.选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回忆哪几件事从正面充分体现鲁迅先生“永在的温情”的?(信息提取与概括)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竟不相信,他竟是那样突然地便离我们而远远地向不可知的所在而去了。(两个“竟”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理?)
(2)但他并不灰心,仍然在做着吃力不讨好的改削创作、校正译稿的事,挣扎着病躯,深夜里,仔仔细细地为不相识的青年或不深交的朋友在工作。(对加着重号的词语进行赏析)
3.文中对鲁迅先生与“我”的交往,既写了“三言”之事,又写了《西湖二集》之事,有人认为重复,可以删去一个,你怎样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4.选文表达的主旨与《藤野先生》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主旨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我一生的启明星
傅益瑶
①爸爸不仅爱看戏,还爱演戏,拉得一手好胡琴。跟着爸爸,我也见到了不少演员,觉得自己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像演员那样粉墨登场。
②但爸爸已经替我“包办”了前程,他想让我考南京师范学院学中文!这个决定使爸爸成为我一生的启明星。
③当时南师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原来中央大学文科的骨干都留在了南京师范学院,如唐圭璋、孙望、段曦仲等都是有名的学者,爸爸觉得这是很难得的机会。只有“读文”才有更大的空间,肚子里有文章是一切的基础,做什么都行。
④就这样,我的演员梦彻底破灭。
⑤收到了大学通知书,看到南京师范学院就在家门口,眼看云游四方的愿望成了泡影,失望加生气,情绪低落,爸爸还在一边笑我。一气之下我干脆躺在地上打滚,从客厅的这头滚到那头,滚了好几个来回。爸爸站在旁边,开始滚的时候还笑还抽烟,到后来发现我滚不停,就啪一踢:“给我起来!不知好歹,点破你的迷途你还不懂!”
⑥晚饭后,爸爸拎着我的手到玄武湖公园去散步。爸爸告诉我,中国人的“文”含义很复杂,不仅仅是文章,或者文化,或者文学,它是真理。有“文”就能治国,治天地。有“文”就能有爱,有“文”就有慈悲。这个“文”不是普通的东西。爸爸希望我到更好的土地去生长,学校给的是一把铲子和一把种子,我要自己去种,从他们那里接收营养,然后自己灌溉。爸爸满足女儿的要求并不是一味地宠爱,而是对女儿有期待。
⑦去南师报到之前,爸爸特地带我到夫子庙转转,做了这样几件事。
⑧第一件事,爸爸告诉我夫子庙就是中国“文”的精髓的体现。
⑨爸爸带我吃小吃,告诉我油饼怎么炸才酥香焦嫩;肴肉应该怎么挑选,怎么蘸醋才好吃;他还带我去吃永和园的小笼包子。这在我后来的画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成为了作品的主题。
⑩第二件事,爸爸带我到杨公井的古旧书店买了各种各样的辞典。后来我才慢慢知道做学问的时候这些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些工具书,搞不清的问题就会搁置下来,做学问就会有漏洞。他觉得我既然读了中文系,就要学会独立做学问。
⑪第三件事,爸爸托熟识的古董店老板帮我们去找真正宋拓的柳公权和颜真卿旧帖。不是宋拓也要元拓,越久远越好,明初都不够好。
⑫爸爸告诉老板,说我这个女儿现在开始要出道了,要好好教了。想要扎实地练字,一定要旧的原拓,这样才能让女儿学到最好的东西,否则的话精神全跑了。
⑬爸爸说眼睛看到的东西,就像空气里的传染病一样会传播。他叮嘱我不喜欢的东西千万不要多看,不喜欢的人千万不要多盯,因为气息会传染。爸爸的这个良医“方子”,后来成为我保命的盾牌,令我在创作和人际交往上尽可能地保持自我。
⑭逛夫子庙的这一路,爸爸恨不得把自己对女儿的所有忠告都一股脑儿倒给我。爸爸对我是真的用心啊。那天回家,是爸爸叫的门,我在后面看着他的背影。爸爸小时候背门板,肩膀有点受伤变形。我突然觉得爸爸有些衰老,头发大半已白。
⑮没想到,这是我们父女俩最后一次外出。我上大学不到一个月,爸爸就离别了这个世界。他最在乎的女儿总算从了他的遗愿,潜心学“文”,从事绘画到现在。
⑯爸爸当年让我习文的决定,对我的一生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这么多年来,我的生命中遭遇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和不顺,也侥幸取得过一些小成就,守护我一路前行、为我照亮人生的始终是爸爸对“文”的超凡理解和敬重。
(选自《新华日报》2019年12月20日,有删改)
1.爸爸为什么想让“我”考南京师范学院学中文?(内容理解)
2.“我”去南京师范学院报到前,爸爸特地带“我”到夫子庙转时做了哪些事情?(信息提取与概括)
3.文章以“父亲,我一生的启明星”为题有什么妙处?
4.从选文内容来看,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5.选文通过回忆和父亲之间发生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情感把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野的诱惑
①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也离不开农民。然而当初的我,是那么不愿意当农民,是那么渴望逃离土地。
②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时还是缺衣少食的年代。
③每天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需要去地里拾烧火做饭的柴火,或是去割猪草。小小身躯背着一大筐柴火或猪草回家后,才被允许写当天的作业。遇到农忙时,需要凌晨四五点钟起来,和大人一起去地里干活。记得麦收时节,用镰刀割麦子,尖锐的麦芒划得胳膊一道道的,红肿一片。我的手一到夏天就脱皮,再让麦芒一扎,钻心地疼。秋收时节,农村孩子会放一个多月的秋假。那也就意味着我们有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劳动。先收割谷子、黍子、高粱、玉米、花生,然后用小拉车把农家粪肥从家里拉到地里,然后就是翻地,播种,浇水。
④每当秋假结束,一个个孩子又黑又瘦地回到学校,可心是快乐的:终于结束劳改式的苦役了!一到学校,我就发狠地读书。我心底有个声音,绝对不能一辈子过这么苦的生活。
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终于如愿跳出了农门,参加了工作。我所在的中学是一个少数民族乡村中学,老师们可以申请一小块菜地。可我不加思索地放弃了:我不是农民了,我种地种够了!
⑥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已近半百之年,可我却越来越怀念小时候在田野里劳作的时光……
⑦那天,站在高楼上办公室的窗前,眺望秋天的田野,在大片大片的高大的玉米青纱帐间,也有小块的低矮的绿地,而且有人在劳作。干什么呢,我狐疑地想着。忽然,我心头掠过一阵狂喜,是收花生了,是农民收春花生了!好几天,这个念头在我的心头荡漾,它诱惑着我,让我莫名地兴奋,让我坐立不安。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我试探着和一个年龄相近的同事一说,没想到一拍即合,于是兴高采烈相约去拾花生。
⑧早饭后,电动车骑得飞快,奔到农民收获过的地里,迅速地进入状态。一方面用眼搜寻农民遗落在地表的花生,一方面又用小锄刨土里的。一下,两下……刨出来的新鲜花生,掸掸土,用手剥开外壳,就会露出粉红饱满的仁,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一嚼,一股清香伴着清脆的咀嚼声充溢在口腔。那感觉太美妙了。
⑨阴历的七月,太阳还是很毒的,每天上下班都打把遮阳伞的我们,为了拾花生,却把紫外线置之度外了。在越来越强烈的光线中,我们斗志昂扬地挥舞着小锄头,捡拾着一颗颗花生。每拾起一颗,就像遇到了一个久违的朋友那样兴奋……
⑩就这样,在这个秋天的周末,我们去拾了春花生,后来又去拾秋花生、红薯、麻山药。刚开始是两个人,后来发展到三个人,再后来是一群人。
⑪这个秋天好高兴啊,一到周末我们就欢快地奔向田野;这个秋天好充实啊,我们不断地从田野里带回我们的战利品;这个秋天好健壮啊,我们吃得安心睡得香甜。生活真美好,生活真有滋味!
⑫有时,静下心来,我会想,我们这是怎么了?这不是老百姓说的财迷吗?这不有损于我们人民教师的形象吗?我们真的在乎每回收获的这些花生红薯吗?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不是回归农民的生活了吗?
⑬可是,一到周末,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田野。我们分明感觉到田野在呼唤我们,在无声地诱惑着我们。如果不去的话,我们会坐卧不宁,我们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而一旦我们的脚踏在田野上,我们就心平气和了,我们就通体舒泰了,我们日渐衰老的身躯仿佛获得了速充的能量,精神百倍了!
⑭如此几个反复之后,我们安然地接受了这个回归的自己,就让我们在这貌似“不劳而获”的生活中去体验童年的快乐吧,就让我们在身体的不断俯仰中去体会人生的真谛吧!在这钢筋混凝土的森林越来越多,田园越来越少的时代,我们能有这样快乐的田野,是何其有幸!
1.选文中的“我”对土地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根据选文内容,为第⑥段补写一段描写童年劳动的快乐的文字。(情境补写)
3.选文第⑦段“这个念头在我的心头荡漾”中的“这个念头”指什么?
4.选文第⑪段加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5.阅读选文,就内容或写法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作答。(质疑、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