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他拉上了包月。哼,和拉散座儿一样的不顺心!这...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他拉上了包月。哼,和拉散座儿一样的不顺心!这回是在杨宅。杨先生是上海人,杨太太是天津人,杨二太太是苏州人。一位先生,两位太太,南腔北调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头ー天上工,祥子就差点发了昏。一清早,大太太坐车上市去买菜。回来,分头送少爷小姐们上学,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学的,有上幼稚园的;学校不同,年纪不同,长相不同,可是都一样的讨厌,特别是坐在车上,至老实的也比猴子多着两手儿。把孩子们都送走,杨先生上衙门。送到衙门,赶紧回来,拉二太太上东安市场或去看亲友。回来,接学生回家吃午饭。吃完,再送走。送学生回来,祥子以为可以吃饭了,大太太扯着天津腔,叫他去挑水。杨宅的甜水有人送,洗衣裳的苦水归车夫去挑。这个工作在条件之外,祥子为对付事情,没敢争论,一声没响的给挑满了缸。放下水桶,刚要去端饭碗,二太太叫他去给买东西。大太太与二太太一向是不和的,可是在家政上,二位的政见倒一致,其中的一项是不准仆人闲一会儿,另一项是不肯看仆人吃饭。祥子不晓得这个,只当是头一天恰巧赶上宅里这么忙,于是又没说什么,而自己掏腰包买了几个烧饼。他爱钱如命,可是为维持事情,不得不狠了心……

②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车。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的浑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句,大太太仿佛要拼命似的喊:“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

③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

④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

⑤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

⑥“怎么札?”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把四天的工钱给了他。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

(节选自《骆驼祥子》)

1.为什么祥子会怒辞杨宅?

2.请结合选文内容,举例分析祥子的性格特征。

3.请结合原著,谈谈是什么原因使祥子由“人”变成“鬼”。

 

1.(1)杨家人把祥子当牛马使唤,除了拉车还要挑水、买东西、打扫卫生、带小孩等;(2)经常刁难祥子,吝啬刻薄,不愿意多给一分工钱;(3)杨宅太太们内心虚伪,生活肮脏,祥子看不惯;(4)杨宅上下经常辱骂祥子,祥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2.(1)祥子除了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帮助杨宅挑水、买东西、打扫卫生、带小孩,可以看出祥子老实淳朴、任劳任怨;(2)祥子对于杨太太的侮辱最终忍无可忍,提出辞职,可以看出祥子自尊心强。 3.(1)黑暗的旧社会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导致勤劳善良的底层人民找不到出路(社会原因);(2)祥子自身的软弱,意志不坚定,在遇到多次挫折后,他开始自甘堕落,最终由“人”变成“鬼”(个人原因)。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段中“头一天上工,祥子就差点发了昏。一清早,大太太坐车上市去买菜。回来,分头送少爷小姐们上学……把孩子们都送走,杨先生上衙门。送到衙门,赶紧回来,拉二太太上东安市场或去看亲友。回来,接学生回家吃午饭。吃完,再送走。送学生回来,祥子以为可以吃饭了,大太太扯着天津腔,叫他去挑水。……放下水桶,刚要去端饭碗,二太太叫他去给买东西。”“可是在家政上,二位的政见倒一致,其中的一项是不准仆人闲一会儿,另一项是不肯看仆人吃饭。”“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可知,祥子每天除了要接送、伺候杨先生、杨太太和一大群孩子外,还要干杂活。可恨的是,主人不把祥子当人看,食宿很差。经常刁难祥子,吝啬刻薄,不愿意多给一分工钱;杨宅上下经常辱骂祥子,祥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天大太太与客人的牌局散后,祥子帮忙把牌局收拾好,大太太哆嗦着手给了祥子一毛钱的打赏,祥子受不了侮辱,要了4天的工钱离开了杨宅。 2.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本题根据文段内容提示分析即可。刚到杨府第一天,祥子就要拉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送杨先生去衙门,送太太们买菜、逛街、走亲访友,为太太们照顾孩子,可见他吃苦耐劳、勤劳善良;在杨府吃不饱,睡不好也一味忍耐,可见他憨厚懦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最后怒辞杨宅,可见他有果断的一面。 3. 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小说中的祥子是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那是人吃人的社会,祥子作为社会底层受迫害的人,想在那种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靠自己的个人打拼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在那种对劳动者剥削压迫的黑暗旧社会,只会把人活生生变成鬼。即使祥子凭借如此的巧合不堕落,只要现实未改变,他终究不幸,更何况一定会有其他祥子一类的人堕落下去,这是大多数那个时代的祥子的命运。另外一个原因是祥子自身的问题,他性格懦弱,有着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性格孤僻,在与车夫们的关系上,不善于与他人交流,自私不合群“不得哥儿们”。这就使他在悲苦中比别人更容易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在遇到多次挫折后,他开始自甘堕落,最终由“人”变成“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为莲花点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为鲁迅点赞;不畏艰难,逆风前行,我为抗疫英雄点赞;刻苦学习,孝顺父母,我为自己点赞……

请以“我为__________点赞”为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选文有删改)

1.阅读第④~⑦段,填写下列表格。

对象

段落

主要事情

 

第④段

(1)

第⑤段

(2)

第⑥段

(3)

第⑦段

(4)

 

 

 

2.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3.赏析下列句子。

(1)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2)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4.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B.每个人在世上只有活一次的机会。

C.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D.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这句话用反问强调了“对自己的人生要有责任心”。

B.我们活在世上要承担各种责任,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大部分应由自己来承担。

C.第③段有力论证了“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D.一个不爱人生的人不会爱他人和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不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3.请结合全文,谈谈怎样做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查看答案

    杜处士好书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节选自《东坡题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画/孤常读 B.尤所/世人甚牡丹

C.一牧童之/往事耳 D.处士笑而之/康肃忿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读了这则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十余岁         (2)非木杮       (3)知其一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老河兵的“笑”是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然后分析出石兽在上游。

C.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