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文《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

阅读课文《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②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③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④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我”家在庚子年前后遭受了哪些灾难?请分点概括。

2.选文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下面两段话分别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

(1)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2)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4.选文第⑨段“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对调?为什么?

 

1.“我”家通年没吃过白米;地主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遇天灾,庄稼没收成。 2.运用议论。突出了母亲的沉痛诉说以及不平事实对“我”的影响与启发;交待了“我”决定寻找新生活的缘由,自然引出下文“我”的外出读书。 3.(1)反映出母亲具有摆脱压迫的勇气。(2)反映出母亲的深明大义。 4.“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指正在进行创造,是强调今天。二者颠倒既不符合逻辑,又失去强调后者作用,所以不能颠倒。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第①段内容“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分条概括即可。 2.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语句的作用。选文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是议论,“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突出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对“我”的影响与启发;“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交待了“我”决定寻找新生活,引出下文“我离开母亲外出读书”。 3. 本题考查结合重要语句分析人物性格。(1)句中写母亲忍受压迫、节衣缩食供我读书,可见母亲母亲勇于摆脱压迫、坚强、能干。(2)句结合语境“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可见母亲有远见、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4.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分析能力。词语或句子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不符合事情的发展顺序,也就是不合逻辑,二是与上下文有照应关系。抓住“了”和“着”所表示的时间意义分析,“创造了”表示过去的,“创造着”现在正在发生,从时间上说,先有过去,才能有现在。所以不可以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新闻现场)

姑苏晚报讯  30月28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少年传承中华美德”之“墨香书法展示”活动获奖名单,我市成绩喜人。赛前,我市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市级毛笔书法评选,共选出25件作品参加省赛。经过专家的评选,我市选送的毛笔书法作品中有10件获得一等奖,占全省该类书法一等奖获奖总数的25%,总分位居全省第一。本次活动,极大调动了我市师生研习书法的热情。据悉,这是我市少年毛笔书法第四次蝉联省赛第一。

材料二:(各方声音)

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术多,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

网友奥利奥:晚上作业那么多,还是让孩子写完作业再说吧,然后有时间再练练书法,没有时间就算啦。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1)请为材料一(新闻现场)里的消息拟写一个标题。

(2)(新闻现场)里加点字“姑苏晚报讯”被称为什么?有什么作用?

(3)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请结合《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具体情节,分析鲁滨逊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萧关逢候骑, 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

(2)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

(3)____________________,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

(4)____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透露出诗人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望》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书”即书信,古人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B.“唐宋八大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主张文学革新。

C.骈文是唐代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与散文相对,以四、六句式为主。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写景、记物、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着惊海天》这篇通讯,作者通过反复渲染、蓄势,充分突出了新闻事件本身的扣人心弦之处。

B.《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车站送别”的特定情景,抓住传神的细节写父亲的背影,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C.《昆明的雨》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作者浓厚的情怀。

D.《愚公移山》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叙写愚公以一己之力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