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板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1.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1.示例: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2.示例:不能删掉,“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示例: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解析】 1.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第1段提出问题:植物有语言吗?第2段对此问题进行解答。分别举了“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两个例子,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而且两个例子更具有说服力。 2.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回答此类问题,先表明态度,一般为“不能”。此题然后分析“往往”一词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往往”表示“常常”的意思,本句用“往往”说明“植物发出的声音常常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接下来分析去掉“往往”后的句子效果,如果去掉“往往”就变成“植物发出的声音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事实不符;最后总结,不能删去“往往”,“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围绕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或说明中心,找准各段的中心句,通过梳理各段大意进行概括和筛选。本文的说明中心是“植物也有语言”。第3段“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第4段“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说明“不同植物有不同的‘语言’”;第5段“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说明“植物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地情感”。据此分析,提炼要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燕子

周晓枫

①四月里来了插秧的神,他种下明亮的雨水。飞快的燕子一掠而过——又是谁在挥动这把收割的黑亮镰刀?

②穿黑衣的燕子是害虫的捕快,它们保持着良好的战绩。在农家,谁的檐下筑有燕巢,被看作一件吉祥的事,这意味着他们的慈善取得了燕子的好感和信任。当然这仅是针对家燕的宽容政策,因其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金丝燕可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它们吞下苔藓、海藻,和着唾液制成的燕窝,据说具有祛痰止咳、养颜生津的疗效。极高的经济价值给燕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每到繁殖季节,采摘燕窝的人们纷纷攀附在岩壁上,掠走燕子的家园。大部分繁殖的燕子还会重建它们的巢,大部分贪婪的手还会再次伸来。周而复始,精疲力尽的燕子已没有足够的唾液,最后它咳出鲜血来建造最后的巢,这就是价格昂贵的血燕窝。采摘者当然不会放弃这血凝的建筑,无人顾及那些摔死在岩底的无辜小燕和悲愤、劳累而至死的老燕。调补身体的人从来不去想,一个燕窝往往意味着发生在燕子全家的惨案。

③躲过重重的干扰和考验,幸存的燕子终于成为飞禽中的佼佼者。有一种刺尾雨燕,飞行时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还有的雨燕,能在空中飞行长达三年之久,觅食和休息都在空中进行。这是出自对于飞行几近疯狂的热爱。再胆怯的鸟儿也不至于不敢在荒凉之地歇脚一刻,只有强烈的热爱才能解释它数年的不息。就像溜冰运动员,燕子快速的飞行曲线充满了几何意义的美感。米什莱曾称燕子为“空中王后”,他强调,为了成为最优秀的飞行专家,燕子作出了重大牺牲。雨燕的双翅特别发达,但它的足部几乎完全萎缩,失去了奔跑和蹦跳的能力,只能在地面上勉强地爬上几步。身体几乎残疾的燕子,创造了一幕伟大的悲剧。

④我看到通往完美的路径从来不是闪光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危险与黑暗,充满了必然的苦痛与牺牲。

⑤许多科学家穿越真理的巅峰,却丧失基本的生活技能;艺术家掌握了高超的手法,却不能胜任最简单的生计——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为了绝对化的理想,他们付出非凡而辛酸的努力。这是生命的豪赌啊,这是对真理的全部捐献。我知道一位热爱芭蕾的小姑娘,为了实现梦想,她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几乎在残酷中压迫自己,以至于这种追求已失去了任何快乐的表貌。她曾为芭蕾多次受伤,但她现在再也不会受伤了,因为最后一次,她造成了致命的骨质损坏,再也无法在舞台上打开花瓣一样的衣裙。生命的残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辉煌交给努力。在那条道路上,有人达到,有人负伤,有人死去,但所有的人都在说明:牺牲是前提,是先决与必备条件——正如燕子所付出的巨大身体代价。但正是在苦难与残酷中所展现的执着里,燕子体验着至深的生命狂喜。

⑥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人类抄袭燕子的服装式样,制成名为燕尾服的西式晚礼服。这在燕子只是件平常的生活装、工作服,而在人类那里,只是在某些正式、隆重的场合才穿,仿佛隐蔽委婉地表示着对燕子的敬意。

1.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还会”“当然”“从来”等,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具体写出第④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3.第5段中说“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这里“最严肃的内容”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联系全文回答,“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_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随”“入”两字用的很精妙。请简要分析这两字好在哪里。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本文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怪者也 ___________       (2)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请你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5.“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冥,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查看答案

徐特立先生曾经赠给青年人一副对联,请你根据对联常识,试着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有关家国书常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句填空。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_______,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4)白居易《卖炭翁》中用复杂矛盾的心理描写,表现普通劳动者在艰辛的生活里依然有美好期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开篇借色彩明丽的景物来委婉地表达离别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马说》一文中,既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又抒发了作者愤慨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