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心中的灯 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认真书...

题目:心中的灯

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不少于600字。

 

例文: 心中的灯 我心中有一盏灯,那就是我的老师,这盏灯教会了我很多…… 在初一下半学期,临近期末考试,班主任因过度劳累病了,而且病得比较厉害,她本来已经请假了。可是,她放不下我们,又来上班了。看着她憔悴的面容和忙碌的身影,我想哭。她是如此神圣高大,就像神一样,可她毕竟是人啊!过度的劳累也会压垮她的身体。老师,是您让我明白什么是责任。 初二下半学期,我们的英语和物理老师都因有孕在身,所以初三就不能教我们了。她怕初三没有好老师教我们,为了给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整天往返于教学楼和办公楼好几次,找校长,找领导,希望能给我们找一些好老师。看着她奔波劳碌的身影,我想哭。老师,您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执著。 前段时间,我们班的一名住宿学生晚上去食堂打水时,水壶的底部脱落了,滚烫的开水灼伤了他的脚。同学们急忙给班主任打电话,那时已经十点多了,老师闻讯后火急火燎地来到学校,陪着那位同学去医院看病。十二点多了老师才回家。事后,她说她每天睡觉闭上眼睛心里想的都是我们,我们让她操透了心。想着她难以入睡的样子,我想哭。您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无私的爱。 她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她太辛苦了,这样做值得?多年以后我们中又有多少人会记得她呢?但我决不会忘记,我每天睡觉闭上眼都会看到她忙绿的身影,我的心里就酸酸的。我最害怕老师的辛苦努力付之一炬,得不到回报。我常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决不能让老师失望。老师,您教会了我感恩。 老师,您是我心中的一盏灯,引领我向前迈进。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两个关键词:心中,灯。这是一个比喻类题目,灯照亮黑暗,带来光明,指引方向,带来温暖,可以喻指为带来光明、方向、希望、温暖的人和事。“心中”二字指写的应该是自己的经历和事情。从题目上看,这篇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可以写情感之灯,父母亲情,友情,爱国之情,各种情感给自己带来的指引、温暖、呵护、光明等;可以写人物之灯,可以是爱因斯坦、苏轼、钟南山等真实人物,也可以是保尔、林黛玉等虚构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精神对自己产生了指引,带来温暖、光明等;可以是品质之灯,可以写坚强、自信、执着、理想等,写这些品质对自己成长的指引作用;可以是事物之灯,可以写文学经典、绘画、贝多芬的音乐等事物,写它对自己精神成长的影响;等等。 第二,思路。从题目看,写记叙文,那么就要有具体的事件和行为,通过具体的事件写某人或某物为什么能够指引自己、温暖自己,是如何指引自己、温暖自己的。有指引或温暖等,那么就意味着在之前是处于茫然、黑暗、孤独的境地之中,这样“灯”才能起到其关键作用。在情节上有一个转折,这个转折是文章的重点,要自然、流畅,要合理,能够符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原貌,不能凭空想象。同时在选材上,也要遵循小、真、新的原则,能够打动人心的未必是多么大的、伟大的事情,更多的时候还是体现在细节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一个拥抱,足够的铺垫,自然的过渡,情感和思想的转变水到渠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2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时期,席卷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在突如其来的考验面前,每个人都是抗击疫情链条上的一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狙击战”里,医生、护士、军人等抗疫卫士们冲在第一线,无人缺席;教师、工人、志愿者等普通劳动者都默默肩负起责任,负重前行……

(材料一) 

关于中国抗疫的对联

“关门谢客,不来不往非无礼;灭疫除灾,封路封楼是有情。”

“共抗疫魔,爱心护得三春景;同担使命,举国拧成一股绳。”

(材料二)

2020年6月19日,国内外疫情情况统计表

 

国内

国外

累计确诊人数

84940

8498921

现有确诊人数

346

3596880

累计治愈人数

79949

4450262

累计死亡人数

4645

451779

 

(材料三)

2020年6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讲话的主题是:“团结合作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习近平主席的这一主张,得到与会非方领导人的高度赞赏,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面对疫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凌驾于人。只有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人类才能最终战胜病毒。

(1)依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关于我们祖国的哪些结论?请列举出两条。

(2)请结合材料,写一段“倡导大家抗击疫情需要常态化”的宣传文稿,警示大家要冷静思考这场灾难,转变思想,还地球真正的和谐美好。(要观点明确,语言精练,12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A、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B、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C、人生之中,不如意的时候往往占大多数,此时心中的苦闷该如何排解,是任由郁闷的心情侵蚀自己的生活,还是用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D、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1.以上语段均选自《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__________的信。

2.请联系后边相关语段的内容,说说语段A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3.你还阅读过和书信有关的其它作品吗?请写出其中一部的书名和作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板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1.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燕子

周晓枫

①四月里来了插秧的神,他种下明亮的雨水。飞快的燕子一掠而过——又是谁在挥动这把收割的黑亮镰刀?

②穿黑衣的燕子是害虫的捕快,它们保持着良好的战绩。在农家,谁的檐下筑有燕巢,被看作一件吉祥的事,这意味着他们的慈善取得了燕子的好感和信任。当然这仅是针对家燕的宽容政策,因其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金丝燕可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它们吞下苔藓、海藻,和着唾液制成的燕窝,据说具有祛痰止咳、养颜生津的疗效。极高的经济价值给燕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每到繁殖季节,采摘燕窝的人们纷纷攀附在岩壁上,掠走燕子的家园。大部分繁殖的燕子还会重建它们的巢,大部分贪婪的手还会再次伸来。周而复始,精疲力尽的燕子已没有足够的唾液,最后它咳出鲜血来建造最后的巢,这就是价格昂贵的血燕窝。采摘者当然不会放弃这血凝的建筑,无人顾及那些摔死在岩底的无辜小燕和悲愤、劳累而至死的老燕。调补身体的人从来不去想,一个燕窝往往意味着发生在燕子全家的惨案。

③躲过重重的干扰和考验,幸存的燕子终于成为飞禽中的佼佼者。有一种刺尾雨燕,飞行时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还有的雨燕,能在空中飞行长达三年之久,觅食和休息都在空中进行。这是出自对于飞行几近疯狂的热爱。再胆怯的鸟儿也不至于不敢在荒凉之地歇脚一刻,只有强烈的热爱才能解释它数年的不息。就像溜冰运动员,燕子快速的飞行曲线充满了几何意义的美感。米什莱曾称燕子为“空中王后”,他强调,为了成为最优秀的飞行专家,燕子作出了重大牺牲。雨燕的双翅特别发达,但它的足部几乎完全萎缩,失去了奔跑和蹦跳的能力,只能在地面上勉强地爬上几步。身体几乎残疾的燕子,创造了一幕伟大的悲剧。

④我看到通往完美的路径从来不是闪光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危险与黑暗,充满了必然的苦痛与牺牲。

⑤许多科学家穿越真理的巅峰,却丧失基本的生活技能;艺术家掌握了高超的手法,却不能胜任最简单的生计——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为了绝对化的理想,他们付出非凡而辛酸的努力。这是生命的豪赌啊,这是对真理的全部捐献。我知道一位热爱芭蕾的小姑娘,为了实现梦想,她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几乎在残酷中压迫自己,以至于这种追求已失去了任何快乐的表貌。她曾为芭蕾多次受伤,但她现在再也不会受伤了,因为最后一次,她造成了致命的骨质损坏,再也无法在舞台上打开花瓣一样的衣裙。生命的残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辉煌交给努力。在那条道路上,有人达到,有人负伤,有人死去,但所有的人都在说明:牺牲是前提,是先决与必备条件——正如燕子所付出的巨大身体代价。但正是在苦难与残酷中所展现的执着里,燕子体验着至深的生命狂喜。

⑥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人类抄袭燕子的服装式样,制成名为燕尾服的西式晚礼服。这在燕子只是件平常的生活装、工作服,而在人类那里,只是在某些正式、隆重的场合才穿,仿佛隐蔽委婉地表示着对燕子的敬意。

1.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还会”“当然”“从来”等,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具体写出第④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3.第5段中说“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这里“最严肃的内容”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联系全文回答,“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_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随”“入”两字用的很精妙。请简要分析这两字好在哪里。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