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共16分) 阅读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不知道...

(一)(共16分)

阅读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③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④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⑤“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⑥“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⑦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⑧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⑨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⑩“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选文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主要写了哪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具体说明选文第①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4.“我”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拒绝回答“我”的疑问,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1.①我向先生提问;②同窗后园玩耍;③师生各自读书;④学生做戏画画。 2.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百草园生活,引起下文三味书屋生活。内容上: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与无奈的感情。 3.“微笑”是先生读书时的神态,生动地刻画出先生热爱读书的形象。“仰”“摇”“拗”是先生读书时的动作,生动细致地写出先生读书时的入神、陶醉。 4.先生拒绝回答“我” 疑问,这说明当时的私塾教育的一些弊端,这种做法不可取,会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解析】 1. 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首先通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和段落层次,找到关键语句提炼概括。第④--⑦段叙述了“我”问先生“怪哉虫”的事。第⑨--段,写同窗们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玩耍。第、段写师生各自读书的情况。第段,由“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提炼概括为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做戏画画。 2. 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根据对全文的了解可知,选段第①段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承接上文百草园的生活,“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引出下文三味书屋的生活。在内容上,“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和告别百草园的依恋和无奈之情,同时也巧妙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3. 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微笑起来”属于神态描写, 生动传神地写出先生热爱读书,读书时认真专心。“将头仰着,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属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入神,入境,陶醉其中。 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结合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分析。全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我”问“怪哉”遭拒绝一事,从“我”的角度看,表现了孩子生性天真和兴趣广泛;从先生角度看,表现了先生的为人极严厉。根据“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分析,先生拒绝回答“我”的疑问,不是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这表现了先生封建的教育思想和迂腐死板的教学态度,体现了当时的私塾教育的一些弊端,这种弊端挫伤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为响应“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的号召,郑州市实验中学开展了主题为“我爱阅读”的读书活动。请你积极参与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根据下面的新闻报道为校刊简报拟写一句话新闻。

2018年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为培育“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在装扮一新的市文化广场,郑州市举行了2018年“全民阅读”启动仪式。据悉,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阅读生活的新期待,号召进一步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努力改善全社会阅读条件,大力培育“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让群众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2)请写一段话,从“开卷有益”的角度,呼吁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3)有同学认为,现在流行网上阅读,课余时间没有人会抱着厚厚的纸质书读了。对此,你怎么看?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鲁迅评价吴承恩的《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身上的人情味。

①孙悟空  ②猪八戒  ③铁扇公主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3)《<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关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雨寄北》中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其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荷叶·母亲》的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寄小读者》《樱花赞》,散文集《繁星》《春水》等。

C.《世说新语》是中国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礼记》《孟子》合称为“四书”。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向他学习。

B.《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几十年的时间,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

C.《走一步再走一步》运用倒叙,简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伏,与正文浑然一体。

D.《皇帝的新装》开头运用比喻的手法介绍了皇帝爱慕虚荣,试新衣成癖,突出强调他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