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十四孝图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

二十四孝图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通过批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来揭露封建卫道士的丑恶行径和险恶用心。

B.“老莱娱亲”之所以让作者不想看第二回,是因为编者让“老莱”变得扭捏作态,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很虚假。

C.《二十四孝图》让作者倍觉行“孝”之难,产生了心理阴影,可见不要提倡“孝”。

D.《二十四孝图》让不识字的阿长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述其中故事,可见影响之深,封建遗毒之重。

2.如何理解“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3.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孝”的认识。并结合现实谈谈在生活中应如何践行“孝”

 

1.C 2.①没想到《二十四孝图》让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②《二十四孝图》让我心里有阴影,适得其反: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③时过境迁,“二十四孝图”中倡导的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们身体力行。 3.①认识:封建社会的愚孝不可取,新时代的孝亲不可废。②结合文本进行阐发。③结合具体现象谈。 【解析】 1. C.有误。文中并没有“不要提倡‘孝’”的观点,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不要提倡封建的愚孝。 2.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结合关键句子分析原因。因为“郭巨埋儿”的故事,“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可见,时过境迁,“二十四孝图”中倡导的本来谁也不实行。 3.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一问,对“孝”的认识要结合本文来谈。“老莱娱亲”给作者的印象是“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郭巨埋儿”则使作者认为“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这些都是属于虚伪的孝,属于愚孝。因此可从封建社会的愚孝不可取的角度来谈,转而再谈如何践行新时代的孝亲。如,新时代的孝亲必须建立在独立的人格基础之上,建立在没有道德绑架、没有心理控制,不是利用孩子尚未成熟的内心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双方都有健全的人格、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家庭关系。 二问,考查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分条列项具体回答中学生该从哪些方面去孝敬父母即可。比如:首先,搞好学习,不让父母为学习的事情操心;其次,平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做饭、打扫卫生、洗衣等,减轻父母的负担;最后,多与父母沟通交流,把个人真实的想法告诉他们,以得到理解、支持,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何教农民出头

陶行知

①如何教农民出头?我们可举种棉花来做个比方。农民辛辛苦苦,把棉花收获下来之后,对于棉花就不能自主了。棉花要出头到纱厂里去,纱厂里要他的出头费。纱厂以逸待劳,价格随意而定。农民为经济所迫,不得不低价出售。再进而至于由纺纱厂到织布厂,由织布厂到市场,没有一个关口不是有人要收很重的出头费。到布出卖的时候,农民买进来穿是很贵的棉布衣。棉花出售时是何等的便宜,穿布时却是大大的昂贵起来了。我们现在要想个法子,把纺纱厂、织布厂以及市场打成一贯,使农民能执工商业之牛耳,则棉花可以出头,种棉花的人也跟着棉花出头了。依我想来,这是可以做得到的。比方:以江苏省来说,江苏一省有二千五百万的农民,以五个农民为一家来计算,统共有五百万个农家。如果每家出一元,可以得到五百万元之数。有这五百万元,便可以兴办农民纺纱厂,农民自己做股东,把农民自己所产的棉花,送到农民自办的工厂里去。再每家出一元来办织布厂和商店。如此,二千五百万的农民,不但可以省去出头费,也还可以赚得赢利不少。

②孙中山先生的实业大计划,也包括上述的事业。他主张利用国家资本与外资来发展国内实业。如果他的计划实行,要想教农民执工业上之牛耳,就得教农民实行把民权操在手中,运用国家的权力来出头。国家资本,倘使分别缓急,必定要用来先筑千万里的铁路,因为这是农民出头必由之路。如果工厂里的货物运不出去,则生产过剩,价格低落,实业必归失败,所以筑路是发展实业的第一步。假如国家资本只能先顾筑路,创办纱厂一时不能并举,那么我们运用农民自己的资本与劳力,慢慢儿来开办起来,也是必要的政策。因为政府与农民共同努力,出头当然可以快些。

③但如何可以从农民的荷包里掏出一元钱来做股东,以及如何可以使农民执有民权?这两件事须靠我们从事乡村教育诸同志的努力。农民对于这种大规模举动的不明了,与不知民权为何物,固然要靠舆论来鼓吹与启迪,但最要紧的还是重在培植小农民的乡村教师。让乡村教师去教导农民,去聚集资金。我们要想中国活起来,就得要在农业上安根,在工商业上出头。这个问题很大,希望诸位注意这问题,细细加以研究。

(原载1927年8月15日《乡教丛讯》第l卷第16期  有删节)

注释:本篇是陶行知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演讲词。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民要出头,修好铁路是关键。

B.作者的设想与孙中山的实业大计划不谋而合,可见作者与孙中山一样高明。

C.作者认为农业是当时中国活起来的根本,而农民要出头需要在工商业上下功夫。

D.作者认为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农民出头可能更快一些。

2.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以设问开头,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有助于激发读者思考。

B.举种棉花一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简易,便于读者理解。

C.把农民出头这件社会的大事提到教育的范畴,充分体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的思想。

D.在农民出头这件事上,乡村教师的作用就是连接村落,募集资金。

3.你认为陶行知以教育来改变当时“国贫民弱”的现状可行吗?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按要求完成题目。

某学校有意在校园广场树立孔子雕像。于是,向全校师生征求意见。如果大多数人同意安放塑像,则定于2019年12月12日(阳历)上午8点18分举行奠基仪式,全校师生都要着工作服或校服准时参加。结合以上情形完成下列任务:

(1)假如你也参与了讨论,请将你的意见写在横线上。

你的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提前一天向全班同学下达与会通知。

你的通知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副对联,作为主持词的引入语。

你拟写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山水之乐,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一诗中信心满满地表示远大理想终将实现的两句是________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鲜明抒发自己政治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你懂得了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B.年青人应该胸怀大志,好高骛远,为中华再一次腾飞而努力。

C.他这种故弄玄虚的说法是不足为据的,凡事还是要用事实说话。

D.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要像节食减肥一样,减少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借以缓解对数码产品的心理依赖。

B.礼尚往来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

C.一篇有关中国人在5000年前就酿制啤酒的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第一作者是位90后的杭州姑娘。

D.《富春山居图》中的富春江两岸初秋的山光水色,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