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我们曾经读过他的代表作《基地》《三体》和《银河帝国三部曲》。

C.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D.《虽有佳肴》选自《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魏学洢编纂的。

E.马克·吐温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篇小说《百万英镑》、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等。

 

BD 【解析】 B.有误。《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 D.有误。《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故选B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写思维导图

A. ____________(人物)  B. ____________(情节)

C. ____________(地点)  D. ___________(事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礼记·虽有佳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7)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卖炭翁》中用矛盾心理真实反映老翁悲惨境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的一大特产,因早春茶芽(A.ménɡ B.míng )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仿若红袍披树,故名“大红袍”。其条形壮硕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兼有红茶的甘chún(A. 醇  B.淳)、绿茶的清香。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A. 精湛  B.精美)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茶界泰斗陈椽老先生认为武夷岩茶(A.精彩绝伦  B. 无与伦比)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值得中国人民骄傲。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___________②处__________________

(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武夷岩茶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作文。

请以“感谢你让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是村庄的一张脸

代廷晴

孩子渐渐长大离家,故乡的炊烟依旧袅袅盘绕。无论离家多远,看到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我对炊烟有一种无师自通的辨识能力。

灶里烧的是生柴,房顶上的炊烟便色黄而浓稠,如果烧的是干柴,炊烟则是稀薄的淡蓝。刚生的火,冒出的烟是厚密的。火愈烈,则烟愈淡。火燃得最旺的时候,炊烟渐淡至无。我甚至可以从炊烟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锅里是要煮米了还是要炒菜了。煮米的时候,火不需太大,灶里的柴也不需要时时攒动,炊烟是清淡而平和的。炒菜的时候,火得猛一点。女主人便会攒一下灶里的柴,房顶上炊烟浓浓地涌一下、漾开去,有时在瓦上平伏着、盘绕着。

我还可以从炊烟的方向来判断天气。炊烟直直地上升,便是天朗气清。炊烟本来连着几天朝一个方向,有一天它突然变了,那天气一定会变化。有时炊烟在房顶上转来转去,像一个气急败坏的人,东扑一下西扑一下,那天气也就是阴晴不定的。

我那时是一个寡言的寂寞孩子。在某一种氛围中浸泡的孩子,会习得一些奇怪的能力。戴家的烟囱里的烟色偏蓝,是用杉树丫枝发的火,他家屋后的杉树蓊郁成林。干的杉树丫掉下来,掉在地上,或者挂在别的树枝上。披针形的叶极易点燃,只一根火柴便能引起,发出清脆的噼啦声,像一串声音温柔的小鞭炮。

夏家的炊烟偏灰,是用干松针发的火。他家屋后那座山是整个田家沟最高的山,里面都是松树,相传以前有道人在山上修行。我用了大半天时间爬上山顶,却发现松林除了几块断碑卧在厚厚的松针下,别的什么也找不到。

廖家的炊烟没有特色可言,也可以说是最有特色的,时浓时淡,时黄时黑。时间上也没有规律,像他家忽笑忽骂、整天唠叨的女人。他家女人是见什么都捞来生火的:油菜杆、葵花杆、干竹枝、干栎树叶。

炊烟是村庄的一张脸。如果一家的女人比较懒,他家的炊烟便燃得迟。勤快的女人,炊烟都是早的,他们家的烟囱里,却鲜有浓烟,他们家既不烧湿柴,也不在大家都已经开始做饭或都开始煮猪食的时候才生火。自家的男人在地里干活回来,看到炊烟,是甜蜜和骄傲的。

即使我妈头天晚上跟我爸吵架,她第二天也依然早早起来升起灶火;如果她生病了,也会叫我们起来,先把灶火生上。她认为没有烟火气的人家,是衰败的征兆。

我大伯常年鳏居,第一个儿媳妇进门后,他尽可能地笼住一个大家不分开,像房梁上那桶热闹的蜜蜂,不让分桶。第二个儿媳妇进门数月后,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剧烈争吵,第二天早上烟火不起。我大伯长叹一口气,答应分家。

分家那天早上,我大伯站在院坝里,看到,两个儿子家的炊烟次第升起。两股烟在空中时合时分,最终飘向天际,不知所踪。

大伯默默掉下两滴浑浊的老泪,走到新垒的灶门前,开始生火。但是烟不往烟囱里走,反从灶门口倒灌出来,不仅吹得大伯的泪水重又流下来,而且把他咳嗽的老毛病也引发了,他满脸通红地咳了好一阵子。

他那时还不知道,炊烟是注定要消失的物事。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1.下列句子中,描写炊烟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D.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2.从炊烟中,“我”可以看出哪些信息?

3.下列两段文字都是描写声音,简要分析它们在语言特色上的不同。

(1)披针形的叶极易点燃,只一根火柴便能引起,发出清脆的噼啦声,像一串声音温柔的小鞭炮。

(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足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选自陆定一《老山界》)

4.结合下面的文字,说说如何理解“没有烟火气的人家,是衰败的征兆”这句话?

5.谈一谈你对“炊烟是注定要消失的物事”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