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饭是由两个孩子端来的,他们穿了大了好几号的制服,...

阅读下列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饭是由两个孩子端来的,他们穿了大了好几号的制服,带着红军八角帽,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

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

“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

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

1.选文出自美国新闻记者________________之手,本书名为《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苏区红军的真实情况。结合选段,看看透过作者的见闻,你对苏区、对红军有怎样的了解?

 

1. 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或《西行漫记》) 2.从“白开水以外,没有其他冷饮”和“他们穿着大而不适的制服”,可以看出,在物质方面,苏区的生活极为艰苦;从两名红军小战士“坦然”地接待“我”这个洋鬼子,却因为“我”称呼他们“喂”缺乏礼貌而拒绝理睬“我”可以看出,在精神方面,红军战士独立而自尊。 【解析】 1. 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的积累。结合“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等语句中的“小鬼”“是少年先锋队员”“是未来的红军战士”等信息可知,选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中第十篇二的“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他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本题,可结合选段前后的内容来理解。对于苏区的了解,结合选文前的一句话“我们的晚饭有炖鸡、老面馒头、白菜、小米和够我敞开肚皮吃的土豆。不过和往常一样,除了白开水之外没有其他喝的,我口干舌燥,而开水又烫得不能喝”及选文中的“他们穿了大了好几号的制服”等可知,苏区的物质匮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对于红军的了解,结合“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和“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等可知,这些孩子拥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在精神上,他们是独立而自尊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名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人物身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

B.艾青的长诗《像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C.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D.法国科普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不仅充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科学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是儿子,我是父亲

——2010年父亲节断想

张东彪

(1)今天是父亲节。

(2)父亲在时,我疏忽了这个节日,没有以儿子的身份为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父亲过一次他本应最该享受的节日。当父亲走后,我成为成年儿子的父亲时,方才对这个节日有全新的认识。

(3)还是万事从“头”说起吧。

(4)五六十年代,剃头洗澡都是一种奢侈。那时家里有四个男性——父亲、两位哥哥和我。我们是需要每月一理发的。在那个清贫的年代,剃头钱虽不多,但不能不算的,父亲决定自己为我们剃头。剃头技术很是简单,可父亲给我的第一次理发还是“有备而理”的,他在理发店佯作排队,等候中细心观察理发师的操作过程,快轮到了时,借故走开,再到另一家继续排队,这就是认真的父亲。

(5)19747月我高中毕业,上山下乡是必经之路、唯一的前程。7月毕业,捱到9月,父母一直不舍我走,但心里很清楚儿子要想再拥有城市户口,是无法绕过下乡这一关的。离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母亲还有些坚强,父亲反倒心虑重重。父亲为了表示送儿子下乡的隆重,借了一辆当时还算是一回事的吉普车,全家人一起送我去集体户,谁说男人不爱子呢?

(6)那一年我出差杭州,为父亲买了两筒高级龙井。儿子孝敬父亲理所当然,可父亲没舍得喝。父亲走后,我没有如常规地将此茶视为遗物而放置高阁,每当我想起父亲不可遏制的时候,如父亲的生辰、忌日,或是重大的节日就泡上两杯。新茶已经是陈年老茶,父亲一杯,我一杯。家人不知我为何要沏两杯,我从未告诉他们真相。“家祭无忘告乃翁”,正是我此时的心底默念的,父亲品茗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幻化在我的眼前,清幽的茶香杂糅着我苦涩的愁绪。都说人不如旧,茶不如新,我丝毫不计较茶的新旧,我独爱这别有滋味的陈茶。

(7)时光荏苒,20049月,我也借辆车送儿子去大学报到。怏怏不快地回到家里,看到儿子空空如也的房间空空如也的床,我真地感觉其被尚温,其声犹在,儿子的身影还在眼前晃动而人竟不在家了。躺在儿子的床上不愿意睁开眼睛,30年前的旧事情清晰如昨,父亲把我“扔”在农村,回到家后的感受可想而知了。爱儿子,天下父母尽然,这是一种本能,不需要人教的。

(8)父亲是严父,以教子有方闻名于亲朋邻里间。父亲在时,已经36岁的我从未有在父亲面前吸烟的放肆行为。从未有在父亲面前坐没坐样、站没站样的懒惰散漫,从未有轻掷大好时光不务正业,从未有不礼貌的任何微小举止。

(9)我是按照父亲的模式开始做着父亲的,就如初当教师的人,模仿自己老师教自己时的一招一式。没想到父亲的这套办法时过境迁了,我父亲没进过厨房、买过菜、收拾过屋子,这些还真都是我强项和专利了,儿子笑称我为“居家男人”、“五星级老仆”,厨房成了我的大半壁江山,尽情地在那里施展拳脚。儿子对我做的菜、收拾的房间、给他洗刷干净的茶杯,总是摩挲着我的头说:“好老爷子!”我说:“我从来没敢摸过你爷爷的头,连肩膀也没敢摸过。”儿子说:“你要敢轻举妄动,爷爷啪啪就是两嘴巴!”我说:“你爷爷也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军阀!”儿子说:“反正你在爷爷面前是敢怒不敢言的。”

(10)儿子的房门一般都是关着的,我有时到他的房间说些事,事情完了之后,儿子幽默地说:“退下去吧!”儿子在家有些吃凉不管酸,我称他“少爷”。儿子是学美术专业的,吃饭有时掉饭粒沥沥拉拉的。我说:“这哪行啊,给人家业主装修设计别把房子给整倒了!”那天吃晚饭时我觉得不饿,遂盛的少,但一吃却食欲大增,再去盛时,儿子伺机了好久,终于捕捉到反击的机会了,儿子说:“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这还咋搞教研哪?”我说:“你这是小心眼睚眦必报啊!”不管怎么说儿子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儿子对于我的经常性“教导”,有时揶揄地攻击我,“摊到你这样的教研员,这些老师和这茬学生真是倒霉,他们还不好意思说啊!”说罢自己得意地大笑。我当儿子时受父亲管,我当父亲时却管不了儿子……我经常和儿子说:“父道尊严何在?!”儿子说:“要什么尊严?一个胖胖的尊严,哈哈哈!”

(11)“多年父子成兄弟”,我体会出汪曾祺所说的合理成分了,只是这话我怎么没先说出来呢。

(12)儿子把我当老人了,儿子把我当老小孩了,儿子知道父亲对于他、对于家庭的重要了。2006年我病倒外地,我在和儿子通电话时,倔强的父子二人都控制不住地哭了,都是第一次“面对”对方毫无保留地哭了。儿子长大了,虽然晚点,算是大器晚成吧!自己叠被了,整理房间了,给父亲沏茶了。关注父亲的饮食起居了,逐渐关注父亲所看的书、关注父亲的思考、兴趣、内心世界了。他的顽皮、单纯、对父亲无遮无拦地爱换为尊敬、客气、见外了。儿子早起,即寻找“老爷子呢?”儿子下地回家,也是开门就问“老爷子呢?”儿子爱老爸、敬老爸从未当面说过、流露过,但我从儿子的同学、老师、同事处多次地收到过他敬佩老爸的“正面”反馈。

(13)时间永远无法倒流,做儿子的感觉好于做父亲的感觉。我做儿子时,没有我的儿子那样和我父亲嬉戏调侃、顽皮示爱、轻松幽默、谈笑风生;我做父亲时,没有我的父亲那样一言九鼎、威风凛凛、高大伟岸。

(14)做儿子的孝敬父亲,特别是在全民族空前重视父亲们的时候,不全是因为有了父亲节这个节日的缘故。父亲是我最需要感恩的人,然我又无法再报答他老人家了;儿子是我最需惦记的人,然我是从不需要他有丝毫的感恩负重。我是父亲、儿子,这一人生链条中的一个组接。每个男人都会饰演着这两个辈分不同、情义相同、视对方生命重于自己生命的角色,人类就这样一代代地繁衍着,父父子子的故事也就一代代地继续着。

1.“我”是儿子,得到父亲的关爱;“我”是父亲,深爱着儿子。概括文中“父亲”关爱儿子的事件。(两件即可)

2.如何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都说人不如旧,茶不如新,我丝毫不计较茶的新旧,我独爱别有滋味的陈茶。

3.父亲和“我”,是传统的父子关系,而“我”和儿子却是新型的父子关系,说一说这两种父子关系有何不同?

4.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11)段在文中的作用。

5.文中画线句子言浅意深、质朴而隽永,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物信息护照

①从2006年11月30日开始,凡欲进入美国境内的“免签证计划”成员国(例如欧盟和日本)公民不需要签证,但是他们必须拥有一张特殊的生物信息护照。

②生物信息护照是一种用生物识别技术制作的证件,也就是在一张电子卡上存储了有关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这些部位主要包括虹膜、视网膜、脸、手、耳、指纹等,还有嗓音、签字等信息,而且这些生物信息都可以数字化和信息化。这种新型的护照可通过光学读出方式来确认其真伪。电子卡上的机器可读区带(光学读出代码)可以将持卡人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出入境口岸的读解机器;机器可读区带上的证件持有者的姓名、国籍、出生日期、性别、证件号码、证件有效期等可在读解机器上读出。检查人员将机器可读区带表示的信息与已经存放在远程中央数据库内的储存在模板中的信息进行对照,便可鉴别护照的真伪。这样一来,任何持盗窃来的或者伪造的护照的人都将被拒之国门以外。可以说,生物信息护照是目前最安全的护照。

③现在,很多国家的政府认为有必要推广使用生物信息识别技术制作的证件。美国在2002年作了一次人口身份普查,结果发现有750万人冒充身份。在其他西方国家,也有不计其数的假护照、假身份证或者假驾驶证。而假身份证往往成为某些人犯罪的工具。

④一个文明社会应该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提供便利。那么,生物信息证件的使用是否能方便人们进行合法的活动呢?如果某人持有的一张证件集中了他身体多部位的信息,那么他是否会成为别人进行肉体攻击的目标呢?识别生物信息证件实际上是对信息卡的处理,如果各个出入境口岸的信息处理设备不统一,或者使用的算法不一样,那么在使用识别生物信息证件时错误率是否会升高?所有这些疑问的提出不是没有道理的。另外,今天旅客通过机场的证件检查口只需要十几秒钟,由于使用生物信息证件需要检查的项目增多,势必会让旅客延长等候的时间。由此看来,缩短证件检查时间也是生物信息证件制作技术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

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历来如此。人们为了安全而发明了更先进的技术,但是不法分子也会想出蒙混过关的种种手段。例如,他们可以用明胶制作能骗过检查设备的假手指。明胶手指按出的假指纹与真手指按出的真指纹差别甚微。但是,更先进的检查设备还是能够分辨出真假手指之间的湿度、电阻率、透明度、密度等指标的不同。尽管生物信息证件存在遗失、被盗和被人复制的危险,但是只要持有者保守密码,被盗用的和复制的证件仍没有效用。

1.下列对生物信息护照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它是“免签证计划”成员国公民2006年11月30日进入美国时必须拥有的特殊护照。

B.它是以数字化和集约化的方式存储了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的证件。

C.它是存储了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并能以光学读出方式辨认真伪的证件。

D.它是用生物识别技术制作并可以将任何假护照拒之国门以外的目前最安全的护照。

2.第②段“可以说,生物信息护照是目前最安全的护照”,句中加点词“目前”能否去掉?请简述理由。

3.文章第③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指虚构罪名,陷害无辜),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间:差别,不同。③俾:使。

1.用“/”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断两处)

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2)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欧阳修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之者谁              有仙则

B.之心而寓之酒也      所识穷乏者

C.望之蔚然而深者      佳木而繁阴

D.往来无不者          沿溯阻

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2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四季景象,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3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陶醉于自己“与民同乐”政治理想的实现。

C.本文除第1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开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3.结合《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谈谈你从作者身上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