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列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列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B.“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把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直接呈现出来。

C.“望西都,意踌躇”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潼关的描述,引起下文的抒情。

D.这首元曲语言精炼,形象鲜明,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踌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2.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3.B 【解析】 1. 2. 3.B项“把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直接呈现出来”一句表述有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勾勒出王朝兴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列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________(体裁)的作者是元代文学家______(人名),“山坡羊”是________

2.请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中“聚”“怒”二字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2.请赏析“留丹心汗青”中加着重号词的表达效果。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纵向回忆,回顾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

B.颔联中诗人巧用比喻,用“风飘絮”和“雨打萍”来比喻坎坷的身世和危亡的国势,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C.颈联中“惶恐”“零丁”是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但战争的艰难和被俘的命运并没有使诗人变得消沉。

D.这是一首言志诗,前六句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基调,因此读时应缓慢低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中诗人回顾了自己人生中的两件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零丁”二字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样子。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________

2.请简要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个句子的意思。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写词人登上北固楼,极目远眺,触景生情。

B.“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的英雄气概。

C.“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一句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称赞孙权的功绩,并以此激励自己为国效力。

D.“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曹操之口,暗讽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皇帝也不如孙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用梨花满树的神奇想象,描绘奇异的雪景,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B.诗中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C.全诗有四处提及“雪”,四次描写巧妙转换了时空,无处抒情而处处含情,用画面展现了不可直观的别情。

D.全诗虽然内容错综变化,但以“送别”为线索写景抒情,显得不枝不蔓,章法严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岑参,描写的是作者在边塞军营大雪天送别归京使臣武判官的情景。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置酒饮别的场景。

C.“风掣红旗冻不翻”说明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D.最后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送走友人后,诗人心中的失落和惆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