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明德引领风尚 ①文以载道,士以...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明德引领风尚

①文以载道,士以弘道,是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学问家的价值追求。一部《平凡的世界》,曾鼓舞多少有志青年“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坚强”;一本《大众哲学》,让多少人走近马克思主义真理。

②《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三不朽”中,立德居首位。致力于人类精神世界完善的人,不仅需要用自己的思考滋养人们的心灵,也需要能实践这样一种精神的修炼,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确,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家国情怀,也不会有杜甫笔下沉郁顿挫的诗句;没有呵护“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精神追求,也不会有樊锦诗几十年对敦煌莫高窟的不离不弃。艺术家、学问家的信仰、情怀与担当,正体现在这样一种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之中。

③从事作用于灵魂的工作,艺术家、学问家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广。文艺创作不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凡是伟大的作品,必然是陶冶情操、浸润人心的;学术研究也不是“象牙塔里的皓首穷经”,凡有价值的成果,必然是影响社会、引领思想的。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而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有理想、有担当、有家国天下的胸怀,也才能有一种刚健的气质,接地气、强底气、增生气。

④对于艺术家、学问家,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样体现在多下苦功、多练真功的勤业精业上,体现在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执着担当上。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柳青为创作《创业史》蹲点皇甫村14年,这是作品的打磨,更是人格的修炼。坚守“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保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努力,才能抵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⑤明大德、立大德,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品和研究,也才能铸就伟大的艺术家和学问家。德艺双馨、德业双馨,说到底,德才是基础。

⑥“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以大写的人,为大写的文;以纯粹的人,做高尚的文,作者与作品、学者与学问相互激荡,方能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领社会与时代的风尚,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19年3月6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概括中心论点)

2.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段落作用)

3.第⑤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某段能否删去)

4.本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分析论据的特点)

 

1.艺术家、学问家只有明大德、立大德才能引领社会与时代的风尚。(意思对即可) 2.开头通过《平凡的世界》和《大众哲学》两本书,引出本文的论点;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顺利展开论述。 3.不能删去。第⑤段是对上文的总结,进一步阐述了“德”的意义和价值,也更加明确地指出“德”的作用,突出中心论点。 4.①所选用的事实论据均是中国古今的艺术家、学问家的典型事例,十分契合本文的明德、立德的论点;②在论据使用上,所选论据都是众所周知的名家,能充分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1.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2.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3.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

4.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查看答案

议论文阅读

爱国的内涵

①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美德,新时代,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懂得爱国的内涵。

②爱国的内涵是什么?陆游在《病起抒怀》中用一句“位卑未敢忘国忧”作了最好的诠释。历史上,屈原流放中仍眷恋楚国,苏武牧羊数十年心志不变,都是炎黄子孙爱国的写照。

③爱国的内涵是什么?曹植在《白马篇》中说得明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荡气回肠。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正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歌。爱国就是要以身许国,不存杂念。这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灵魂。

④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西汉名将甘延寿流传千古的名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最有力的回答,为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无为中华儿女执着坚守,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戚继光,一代名将;面对倭寇入侵。奋起组建“戚家军”,潜心操练。英勇奋战,终将倭寇赶出国门;             。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⑤爱国的内涵是什么?爱国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到汉魏六朝歌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爱国要以敬重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途上, 我们肩负重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切入,引出议论对象“爱国的内涵”。

B.第②段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爱国的内涵。

C.第⑤段从目的和行动上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D.全文从四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完整。

2.如果要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充一句话,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詹天佑,我国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凭借杰出才能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回击。

B.任正非,75岁的华为公司创始人,在众多媒体面前表示;要拥抱世界,依靠全球创新发展,为中国企业砥砺奋进树立榜样。

C.李文波,一个普通的南海守礁士兵,二十年坚守,他从健壮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就是守护祖国的一块坚不可摧的磁石!

D.林俊德,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他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他人生75年都默默无闻,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3.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请依据文章的内容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结合全词内容,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孤独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C.“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D.古人云“亡国之音哀以思”。词人身为亡国之君,其哀之痛与思之切都直接体现在这首词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加着重号的字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2.上片中的“锁”字用得好,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列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B.“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把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直接呈现出来。

C.“望西都,意踌躇”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潼关的描述,引起下文的抒情。

D.这首元曲语言精炼,形象鲜明,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