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有什么用意?

2.请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鸣叫近似“不如归去”,借此表达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深深的关切之情。 2.示例一: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寄托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希望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查看答案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观”两个词的作用。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有一个字用得很有气势,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________”。写景时,先写岛上的____________,然后写海面上的____________,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当学古人

①“刷屏”时代,手捧书卷的确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面对这种沉稳优雅的生活选择,我们的内心只有由衷的赞叹与景仰,倘若有人还要阐发个人读书方法之类的感悟,就显得太过于矫情了。不过,细心查阅了古人对经典作品的评点、批注、手札、笔记等读书的相关文字,才发现真正的读书,还是要讲求方法的。

②读书要读经典。经典之作经过了生命岁月的淘洗,沉淀着广博的普世情怀;经典之作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情意,寄存着人类的思想智慧。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愈品愈香。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读书,就只认定他心目中的经典,并称其为“六才子书”,即《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晚清名臣曾国藩则认为,除必读的“四书五经”之外,还有一些不得不读,且要认真读、反复读的书,其中以《史记》《汉书》《庄子》与《韩愈全集》最为重要。用今天的眼光看来,两位老先生所开出的书单,我们未必能够全部接受,但这些名著经典的特质与价值绝对是不容置疑的。信息繁杂、资源充裕、时间宝贵的当下,我们的读书就更应该有所取舍,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正是我们选择的标准。

③读书务求走心。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经典之作的立意高远、思想厚重,构思布局往往“起承转合”“草蛇灰线”“伏笔万里”,文字用语则是“春秋笔法”“锦心绣口”“微言大义”,我们唯有用心揣摩,细心阅读,诚心体悟,才能领会作品意旨情趣的真正滋味。古人认为,只有经历了作者多年的“布想”“储材”“而后得脱于稿”,才能终成经典之作。然而那些读书时只求观其大略、了解故事,忽视文本细节、作者情意的人,古人将其称之为“泛览者”。可见,读书务求“走心”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读者。也许阅读经典的一开始就显得有些“烧脑”,但是我们要坚信“功夫到,滞涩通”,柳暗花明的景象永远属于悉心专注的有心人。

④读书应有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古人讲求读书必有“札记”。对于我们国人最熟悉的四大名著,就有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古代学者的评点版本:《金圣叹批评水浒传》《毛宗岗批点三国演义》《李卓吾评点西游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翻阅这些书卷,小至正文中双行小字的“夹批”“眉批”,大到每一章回洋洋洒洒的“回前总评”,或讨论文法,或评点爱憎,或批注感悟——古人的读书态度与笔记方法着实令今天的读者汗颜。在他们面前,我们谁还敢称自己是“读书人”?在阅读中发现真相,在阅读中构建生命,在阅读中重塑自我,也许阅读经典著作的魅力正在于此。古人用自己成功的阅读实践启示我们,圈点勾画、批注点评、心得随笔等形式的阅读笔记,便是通往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心灵最便捷、最有效的阅读途径与方法。

⑤“刷屏”时代,读书可贵!读书当学古人,因为读经典才能开阔视野,走心读方得书之精髓,读中记必定沉淀思想。让我们汲取古人的阅读智慧,一起去做真正的读书人!

(《北京文学》2019年4期)

1.文章题目是“读书当学古人”,从全文来看作者倡导我们从哪些方面向古人学习?(信息提取与概括)

2.第②段在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分析论据的特点)

3.选文第④段中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赏析句子)

在他们面前,我们谁还敢称自己是“读书人”?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需要课外阅读?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谈看法)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动也是一种力量

①近日,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揭晓。那些曾带给我们感动的人走上舞台、接受致敬,而体味感动、礼赞崇高的暖流也在网上涌动。

②“哪里有感动,哪里就会有勇气,就会有信守承诺,更有情也有爱。”“感动中国”的舞台,正汇聚着这样一个个有勇气、有信念、有大爱的人。他们,是生活节俭却将几十年积攒的1000万元捐赠出去的退休老人马旭;是面对险情,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而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是在生死关头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乘客生命安全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是以一根扁担挑起山乡未来,虽是“80后”却满脸皱纹、鬓角斑白的乡村教师张玉滚;是一片赤诚、一生奉献的“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不管是经年累月的坚守,还是刹那华光的选择,他们都让我们钦佩、感动。在平凡或不凡的人生答卷上,他们书写下对人生意义最宝贵的回答,也标注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③在各种电视、网络节目竞相涌现的今天,“感动中国”依然能葆有自己的光芒、拥有广泛的关注,就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坚守。通过“感动中国”的舞台,让善被看见,让爱被感知,让更多人知道,在这个社会上,还有那么多感动在发生,还有那么多可贵的品质在闪光,还有那么多美好期待被遇见,就能为更多人带去信心和希望,为整个社会注入正能量。

④“只要抱有感动的心,总会看到生活中更多感动你的东西。”将目光从舞台转向我们身边,多少凡人善举,也在不断地上演。在辽宁辽阳,女孩被撞后双腿被压在车轮之下,急救的医生、紧急赶来的交警,甚至不留名的路人,都不约而同伸出援手,构成正能量的群像;在天津,退休女工王娅捐资助人持续近3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病魔,她坚持捐出自己唯一的房产,用以资助西部贫困的学子;在广东清远,多年前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住进了养老院,却坚持帮忙打扫卫生、照看老人,她说相信“好人有好报”,希望每个人看到有人摔倒都能上去帮忙……善,一直都在。这种可贵的善良,让哪怕最平凡的人生也能熠熠生辉;我们每个人对平凡生活中温暖与感动的体悟,也能让我们看到光、萌生爱。

⑤古人言,“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其实,无论是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还是身边传递着善意的普通人,他们都是价值观的鲜活体现,都是正能量的有形注脚,都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启迪、行为的引导。当我们与他们相遇,不要让感动只成为一瞬间的花火;由感动而心动进而行动,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价值和力量。当更多人能够跳出小我的方寸之地,寻求更加饱满的人生意义,我们就能让感动常在,让温暖常存,推动整个社会汇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6日)

1.阅读第②段,说说标注着时代的“精神坐标”的是哪些人。(词语理解)

2.选文第④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及结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