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意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

C.朗读“闻道龙标过五溪”时,要重读“过五溪”,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2.D 【解析】 1.无 2.D项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借景抒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抒发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关切和怀念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有什么用意?

2.请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查看答案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观”两个词的作用。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有一个字用得很有气势,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________”。写景时,先写岛上的____________,然后写海面上的____________,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当学古人

①“刷屏”时代,手捧书卷的确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面对这种沉稳优雅的生活选择,我们的内心只有由衷的赞叹与景仰,倘若有人还要阐发个人读书方法之类的感悟,就显得太过于矫情了。不过,细心查阅了古人对经典作品的评点、批注、手札、笔记等读书的相关文字,才发现真正的读书,还是要讲求方法的。

②读书要读经典。经典之作经过了生命岁月的淘洗,沉淀着广博的普世情怀;经典之作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情意,寄存着人类的思想智慧。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愈品愈香。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读书,就只认定他心目中的经典,并称其为“六才子书”,即《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晚清名臣曾国藩则认为,除必读的“四书五经”之外,还有一些不得不读,且要认真读、反复读的书,其中以《史记》《汉书》《庄子》与《韩愈全集》最为重要。用今天的眼光看来,两位老先生所开出的书单,我们未必能够全部接受,但这些名著经典的特质与价值绝对是不容置疑的。信息繁杂、资源充裕、时间宝贵的当下,我们的读书就更应该有所取舍,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正是我们选择的标准。

③读书务求走心。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经典之作的立意高远、思想厚重,构思布局往往“起承转合”“草蛇灰线”“伏笔万里”,文字用语则是“春秋笔法”“锦心绣口”“微言大义”,我们唯有用心揣摩,细心阅读,诚心体悟,才能领会作品意旨情趣的真正滋味。古人认为,只有经历了作者多年的“布想”“储材”“而后得脱于稿”,才能终成经典之作。然而那些读书时只求观其大略、了解故事,忽视文本细节、作者情意的人,古人将其称之为“泛览者”。可见,读书务求“走心”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读者。也许阅读经典的一开始就显得有些“烧脑”,但是我们要坚信“功夫到,滞涩通”,柳暗花明的景象永远属于悉心专注的有心人。

④读书应有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古人讲求读书必有“札记”。对于我们国人最熟悉的四大名著,就有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古代学者的评点版本:《金圣叹批评水浒传》《毛宗岗批点三国演义》《李卓吾评点西游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翻阅这些书卷,小至正文中双行小字的“夹批”“眉批”,大到每一章回洋洋洒洒的“回前总评”,或讨论文法,或评点爱憎,或批注感悟——古人的读书态度与笔记方法着实令今天的读者汗颜。在他们面前,我们谁还敢称自己是“读书人”?在阅读中发现真相,在阅读中构建生命,在阅读中重塑自我,也许阅读经典著作的魅力正在于此。古人用自己成功的阅读实践启示我们,圈点勾画、批注点评、心得随笔等形式的阅读笔记,便是通往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心灵最便捷、最有效的阅读途径与方法。

⑤“刷屏”时代,读书可贵!读书当学古人,因为读经典才能开阔视野,走心读方得书之精髓,读中记必定沉淀思想。让我们汲取古人的阅读智慧,一起去做真正的读书人!

(《北京文学》2019年4期)

1.文章题目是“读书当学古人”,从全文来看作者倡导我们从哪些方面向古人学习?(信息提取与概括)

2.第②段在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分析论据的特点)

3.选文第④段中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赏析句子)

在他们面前,我们谁还敢称自己是“读书人”?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需要课外阅读?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谈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