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甲)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言文阅读

(甲)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犹言“何用”。 ③捐:白白费掉。④期()年:即一整年,这里指满一年。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B.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C.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D.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大曰/而飞,其翼若……

B.而不能通其意/请求

C.首五百金/真无马邪

D.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死马买之五百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借千里马,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受摧残的悲愤之情。

B.甲文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在于千里马有食量大的特性。

C.甲文中的“食马者”与乙文中的“君”都是封建统治者代表。

D.两文都以千里马为题材,但甲文是篇说理性文章,而乙文是篇记叙性文章。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1.C 2.D 3.B 4.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②死马况且用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5.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赏识、任用而被埋没,“不以千里称也”;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君人重视(以千金求之),且采纳别人正确建议,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句子翻译断句。臣闻古之君人(我听说古时的一位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不能得(三年也没买到))。故选C。 2.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生气/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B.音节助词,无实意/代词; C.代词/副词,难道; D.尚且/尚且; 故选D。 3.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甲文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故B错误,选B。 4.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其,副词,难道。其,副词,恐怕,其实。(2)且,尚且。况,何况。生,活着的。 5.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甲。结合“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赏识、任用而被埋没,没有足够的食物,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不以千里称也”。(2)乙。结合“‘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知,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君人重视(以千金求之),且采纳别人正确建议,得以脱颖而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词阅读

(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乙)《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甲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体现出诗人所忧虑的不仅是身世之慨,更有忧国之思。

2.两首诗都写到“风雨”,但表达的含义及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分析。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

美丽的诗歌,传达给我们不同的情愫。《诗经》里的男子,在水边看到“_________,白露为霜”的朦胧凄清;柳宗元被贬永州,感受到小石潭的“凄神寒骨,____________ ”;常建在破山寺,体悟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曲折幽深;卖炭翁的外貌,白居易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辛劳可怜。

 

查看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⑤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⑥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⑧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⑨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1.结合文段内容,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

2.根据材料,概括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物候的高下差异告诉我们,越往高处气温越低,所以在华南丘陵地区引种热带农作物应该种在山脚下。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C.根据北京地区1962年的物候记录判断,当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是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

4.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回答问题。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结合加点词语言,说说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说说理由。)

5.小明坚持认为住在沿海城市的姑姑家,与同纬度内陆的自己家,四季的气温是一样的。读了本篇文章,再结合自己所学的其它学科相关知识,请你向小明传授正确的科学思想。

 

查看答案

    寻找春天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③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④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⑤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⑥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⑦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⑧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⑨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⑩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⑪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

⑫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镪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选自《韩少华散文选》有改动)

1.一次寻春,作者的思想感情随之起伏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情节

寻找春天

看到衰草

“我”的思想感情变化

心情急迫

惊喜振奋

 

 

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

②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

3.从修辞的角度品赏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4.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5.作者认为春天的颜色是绿的。你认为春天是什么颜色?请写出连续两句古诗词句表达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莱特兄弟观察鸟类飞行,并从中受到启示,造出了飞机;乔利无意中发现被煤油滴染到衣服上后清除了陈年污渍,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

①其实,平常的事情往往隐含着极不平常的奥妙

②每个正常的人都会说话,就像每个人都用两条腿走路一样,极其平常

③一般人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

④正因为它太平常了

⑤谁能够看到并且揭示这个奥妙,谁就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