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辩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的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jiàn赏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升华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再容忍那些狭和浅的书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iàn_____赏  狭_____  浅_____

(2)①句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1)鉴 ɑì bó (2)辩识 辨识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如果说成长的路上你的苦总是很多,那是上帝特别喜爱你的芬芳,也是上帝对你的青睐。遭遇苦难,我们总是本能地无法接受,既而会迷芒、痛苦、躲避,精神会在刹那间临崩溃。可你别忘了,“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当我们熬过了挫折和低谷,蓦然回首,我们往往会茅塞顿开——正是那些苦难让我们成长。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  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月的皖南是金黄色的,因为各地的油菜花渐次开放了。宏村的油菜花和它的粉墙戴瓦一样久负盛名。远远望去,广阔的田野变成淡淡的金黄,婉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然吹过,金色的花海顿时荡起阵阵涟漪,花香扑鼻而来,人心脾。近处金花灿烂,蜂吟蝶舞;远处小桥流水,炊烟袅袅,村舍环绕,一幅美丽田园画卷跃然纸上。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____然  人心脾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意识,即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因感知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而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发现问题、理清问题、破解问题的心理态势。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有了疑问,却不能提出问题。

我国中小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对此专门做了调查统计。


 

(优秀的人爱提问)

猜想是疑问的起点,关系到提问的价值。众所周知,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决,目前最好的成果是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1966年取得的。能够回答这个世界难题的人,他的学和能力定然不凡,而能够提出这个三个半世纪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人,他是否能更技高一筹呢?

其实,优秀的人往往特别注重提问,因为通过提问,人们可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爱提问、会提问的背后反映的是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逻辑能力和坚决的执行力。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人生就是一个个问题解惑的过程。正如电影《教父》里的台词“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请求”,“好问题”就是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是接近本质的问题,是能让提问者与被提问者变得积极、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的问题。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第一,提问时,准备充分,目标具体,直指事物的本质。

第二,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形成连环追问的“组合拳”。我们也许暂时不能达到别人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提问。

第三,不做“只问不响”的“伸手党”,要在提问中记录灵感,寻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提出一个好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先思考后提问。有专家提出了五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联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或磨合模式?我们以前在那儿见过这种模式?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遇到任何现象,我们都不妨从这五个角度去思考,然后就可以大胆的提出问题。


 

班里召开主题为“做一个善问者”的研讨会,你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请观察图一,简要概括你得出的结论。

(2)阅读材料,你一定了解了“好问题”的四个特征。如果有机会向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山西作家刘慈欣请教,你打算向他提一个什么好问题?把你提的问题写下来。

(3)研讨会上,有的同学认为好好听讲就可以了,提问不提问无关紧要;有的同学则苦恼于不会提问。针对以上两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2019湖北宜昌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园林说趣

陈从周

①我国在园林建造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中树立着独特的风格。

②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给游人多处可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如此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景,这是动观。清初画家恽寿平曾有过终生难忘的游园体验:

③壬戌八月客吴门拙政园,秋雨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只见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濠濮闲趣。自南轩过艳雪亭,渡红桥而北,傍横冈循石间道,山麓尽处有堤通小阜,林木翳如,池上为湛华楼,与隔水回廊相望,此一园最胜地也。(《瓯香馆集》卷十二)

④ 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也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因地制宜就是“法”。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苏州网师园是公认的小园,“小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是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清代汪春田重葺文园有诗:“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说得透彻极了,到今天读起此诗,对造园工作者来说,还是十分亲切的。

(注释)①濠濮:两条河流的名称,濠水,濮水。后指闲适无为,逍遥脱俗。

1.近期,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苏州园林研学旅行,请你结合“网师园”和“拙政园”的特点,为大家提供一条最可取的游园建议。

2.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阅读本文,分别列举出“网师园”和“拙政园”中这样的观赏点。

3.文中多次提到造园的“法”和“理”,请用文中的八个字概括其具体意思。

4.文中说“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请问“此理”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如果你是本次研学旅行的导师,请结合“网师园”和“拙政园”中的具体景点,设计两个有趣的游园活动,并各用一个四字词写出游园活动的名称。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城市生活

①一百零九平方米,是我在城里的住房面积。母亲患上尿毒症以后,我把她从乡下接来,从此她和我一起生活在这一百零九平方米里。

②闲暇的时候,我也带母亲出去走走。可更多的时候,我要上班,没工夫陪她,只好让她一个人呆在家里。我也说过,我不在家的时候,叫她一个人出去走走,但不要走得太远,怕她记不得回家的路。她不敢,怕走丢了,给我添麻烦。小区外面有个广场,那里离家近,好记路。我叫她天气好的时候去那里转转。她说好。后来果真去过几次,可最后也不去了,说转来转去,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越转越寂寞,还不如不去。

③这样一来,母亲的城市生活,几乎就只有这一百零九平方米了。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只有她一个人在里面。可想而知,她有多孤寂。

④在农村,可不是这样。农忙的时候就上山干活。干活可不寂寞,有成群结队的鸟儿站在高高的树枝上歌唱;累了,__A__;渴了,__B__ ;倦了,就直起身子看看远方,要不就唱一首山歌,立即又神清气爽起来。不忙的时候,便去邻居家串门,东家长西家短地拉拉家常,日子过得闲悠悠的。

⑤而现在,母亲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为了让时间过得快些,母亲等我们上班后,便开始打扫家里的卫生,洗头天晚上我们换下的衣服。做完这些,她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阳台上纳鞋垫。日子实在难熬,就去每个房间转转,然后又回到阳台上纳鞋垫。

⑥母亲刚进城那阵子,我每天中午都要回来给她煮饭。后来她学会了使用电饭煲和燃气灶,就不让我回来了。她说跑来跑去多辛苦,中午有时间就在单位休息一下,下午上班才有精神,她自己随便做点吃的就行。有好几次,我中午回家取东西,开门就看见母亲趴在窗台上往外看。我问她看什么,她说她在看街边上那些卖菜的老头和老太婆,还有对面楼下那个干洗店的女人……

⑦母亲的心是孤独的。我说把父亲也从乡下接来陪她,母亲点头同意,可父亲却有很多顾虑。其实,要不是母亲重病缠身的话,她也不会来城里和我一起生活。虽然母亲嘴里不说,但我知道她心中有几多无奈。她时常对我说,要不是离老家太远,每次做完透析后她就自己回去。

⑧母亲每天最期盼的事情,就是等我下班回家。在这之前,母亲已经把米饭蒸上了,要做的菜也已经配好,只等我回家烧制。厨房就在进门的旁边,一听到开门声,母亲立即迎了出来,不管我多早回家,她都会问一句,怎么这么晚才下班?

⑨我烧菜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站着,给我讲她这一天从窗户里看到的新鲜事。其实都是些司空见惯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母亲却讲得绘声绘色,我也装出一副很爱听的样子,迎合她。都在家憋闷一天了,就让她说个够吧,不然,真没劲。

⑩晚上我们看电视,母亲就坐在沙发上纳鞋垫。我们看多久,她陪多久,有时候太晚了,让她先睡,她却说,慌什么慌?还早嘛,你们都没睡。其实母亲是想和我们在一起多呆会儿,白天一个人呆怕了。

偶尔陪母亲回乡下,有亲戚问母亲,城里生活安逸吧?母亲答,不安逸,整天呆在屋子里,一个人哪儿也不敢去。的确,在城市里,不管任何时候,放眼出去,都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交错,车来车往,人流如织,一点都比不了农村清静、空气好。在母亲看来,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疾病,而是身不由己。

(选自《齐鲁晚报》2019年3月20日)

1.请为文章第④段空白处补上合适的句子。(补写句子)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⑧段加线句子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把握人物心理)

厨房就在进门的旁边,一听到开门声,母亲立即迎了出来,不管我多早回家,她都会问一句,怎么这么晚才下班?

3.请根据第⑥段结尾母亲的回答,补写一段“我”的心理活动。(补写心理活动)

4.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疾病,而是身不由己”?(内容理解(为什么))

5.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选材特点)

6.细读选文第①段,就内容或写法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作答。(质疑、提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