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纹铜禁 ①在介绍“云纹铜禁”的...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纹铜禁

①在介绍“云纹铜禁”的那期《国家宝藏》播出后,许多观众都被“云纹铜禁”背后的故事所打动,“云纹铜禁”也因此成为了热门话题。

②“云纹铜禁”现存于河南博物馆,是春秋时期的古物,因表面遍布朵朵云纹而得名。“禁”,在我国古代,是贵族宴飨宾客或祭祀祖先所用的案几。后来,周人见证了商人的落败,认为商纣王因肆意饮酒才使得商朝走向败亡,所以西周的统治者就将盛放酒器的案几称为“禁”。

③如今人们看到的云纹铜禁,做工精巧,但它刚出土时的模样却让人十分心疼。1978年,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库水位下降,一座古墓被冲开,数件青铜器和玉器被冲出丹江,河南省文物部门对这座楚国时期的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云纹铜禁就是其中之一。出土时的云纹铜禁是难以计数的青铜碎片,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的“邻居”,而最终让其复活的,是中国青铜古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在一堆铜梗乃至铜渣儿面前,王长青研究断痕,小心拼接,耗时四年多。河南博物院研究员任常中说:“云纹铜禁的修复,是王老先生一生遇到的最大挑战。它越洋过海,到美国展览,至今没有走位变形,堪称经典之作。”

④云纹铜禁有着霸气的外形。1米多长的禁身上方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它们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禁身的下方是12条虎形怪兽,蹲坐在禁下支撑着器件,庄严神圣之感让人不禁想到了“问鼎中原”的楚庄王,正如赵世纲先生所说:“它是楚国黄金时代的器物,是楚国能够争霸中原的一种象征!”

⑤另外,云纹铜禁令人折服的还有它的制作工艺。云纹铜禁的制作方法相当特别,采用的是失蜡法。即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形状,再用其他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融掉蜂蜡后,再将青铜溶液灌入其中,冷却之后就成了铸件本身。失蜡法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对于美国人来说,失蜡法是现代西方制造业乃至西方崛起的温床,他们难以想象中国在2500年前,就能够铸造出这样复杂的器物。

⑥因此,学术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作为中国人,你到河南博物院,想看就能看云纹铜禁;作为外国人,要看云纹铜禁,必须先到中国。”

1.从全文来看,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段落作用)

2.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复活”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词语理解)

3.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学术界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句子赏析)

4.阅读全文,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云纹铜禁”成为当前热门话题的原因。(信息提取概括)

 

1.引出说明的对象“云纹铜禁”;以“云纹铜禁”引出其背后的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复活”一方面是指将云纹铜禁的碎片拼凑完整;另一方面也指王长青让云纹铜禁仿佛活了过来,它的风采重新被展示在世人眼前。 3.引用学术界的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国人拥有云纹铜禁的骄傲和自豪,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明了作者对国家宝藏的敬畏之情。 4.①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介绍云纹铜禁;②云纹铜禁的修复让人感动、自豪;③云纹铜禁有着霸气的外形;④云纹铜禁有令人折服的制作工艺。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赓续汉字音韵之美

①最近,一篇网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发现,小时候被语文老师改正的错误读音,如今却得到“认证”。对此,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②说服到底念shuō fú还是shuì fú,铁骑究竟是tíe qí还是tǐe jì?事实上,这些读音出现争议,并非首次。早在2016年发布第三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征求意见时,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读音就成为规范读音。除了这些日常用语中的读音改动,有些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也引发热议。像“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改为xié),“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改为shuaī),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词的合辙押韵,影响了韵律美感。

③“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发音是约定俗成的,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音的流变从未停止。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形成的普通话……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这条河流中既有河水奔腾而下,也随着支流的汇入,地势的起伏,以及地貌、气候,植被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④然而河流之下,也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才是河流的本质。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何其有幸,能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感受委婉的韵致,能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体会旷野的苍凉,这是语言文字跨越时空的力量。

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更承载着文化与心灵的密码。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这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即便读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仍能从这些音调韵脚中,领略唐诗宋词的曼妙音符。而那些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更保留下日常语言中已经不常见的读音,让人从中感悟音韵之美,语言之美,于反复诵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找到一脉相承的源头。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关注字词读音的修改,正是因为存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之心。

⑥进而言之,人们希望留存这些“诗眼”,其实也是想为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存一些“气眼”,让日常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多一份诗情。我们不可能要求语言一成不变,相反,更有效率,更为实用,更能容纳当下生活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也应看到,在变动不居中,我们仍然需要找到接续传统的空间。

(选文有改动)

①赓:续1继续。

1.第①段中教育部有关部门针对什么情况做出了回应?

2.结合语境,说说第④段加点词语“河床”的含义。

3.选文中作者对“有些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持什么态度?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圆明园的毁灭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③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④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⑤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附文:

①……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寺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圈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②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未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授出裁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

(附文摘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圆明园的毁灭》写道,圆明园也是世界文化;雨果说的哪句话与这个看法相同?

2.请简要分析《圆明园的毁灭》③段与“附文”①段画线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3.“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的句子里有“奉命”一词,这个词有何作用?

4.《圆明园的毁灭》中写道:“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附文”中也有与之类似的句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5.《圆明园的毁灭》与“附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求新”与“念旧”

①最近看了一出秦腔大剧。当大幕拉开,撞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浓郁的关中平原旧时迎亲画面。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的阳刚汉子吹打抬轿,一股乡俗乡风扑面而来,一个悲凉壮美的传奇自此展开。这个距今近百年的故事,在今天观众看来,依旧毫无隔膜,令人感动。原因在于,创作者与时俱进,在艺术呈现上充分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要,也借助了一些现代的艺术手段。

②不少建筑也是如此。比如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公认新旧结合、富有想象力的优秀作品,既有“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旧章法,同时又体现了时代气息,将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完美结合。人居环境科学创造者吴良镛曾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改造,采取的是清除“死亡细胞”,更生“新细胞”,保留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也完善了现代生活功能。新旧相融,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有时会产生化学反应,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由此想来,新与旧是矛盾的,但也是对立统一的,新旧可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一位经济学家在谈到新动能时说,新动能并非百分之百都是崭新的,绝大多数的新产业和新技术都将脱胎于传统产业、起步于传统产业,没有传统产业的基础,则新技术、新产业将无法产生。有的地方结合自身优势与条件,敏锐抓住机会,利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激发新动能,迅速闯出一片天地,形成了新优势。但也有一些偏僻落后的地方,受客观和自身条件的限制,最尖端的人才和核心技术很难流向这里,却也一味地抛弃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盲目地炒作新概念、仓促上马新产业,结果得不偿失。这就是盲目“求新”,容易捡到芝麻丢了西瓜。

④不止于文化、建筑和经济发展,许多领域其实都有一个如何处理新旧关系的问题。“不能老用老办法,或者说,老的东西不能丢,这都不完全对。老办法里面有优良传统,今天仍然是适用的,要很好地继承;老办法里面也的确有过时的,不能抱住不放”。面对新问题新矛盾,老的办法不会用,或者全丢弃了,新的办法又想不出来,就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把握好新与旧的辩证法,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新与旧是紧密联系的,若说新为高阁,旧则为地基。若无支持,新生之物不过是空中楼阁。我们既不可只顾求新,也不可一味守旧。新旧相融,互为辉映,往往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观看“秦腔大剧”,有什么作用?(句段作用)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

3.选文第②③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段落顺序能否调换)

4.下列对选文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意转述)

A.老办法仍然适用的,要很好地继承;老办法确有过时的,不能抱住不放。

B.新与旧是紧密联系的,既不可只顾求新,也不可一味守旧。

C.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新旧相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D.有些事情不可盲目“求新”,否则会受到一定的损失。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仰之光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会想到宗教信仰。它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③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⑤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有删改)

1.文章列举苏格拉底因不信神被处死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分析论据的作用)

2.文章就“信仰之光”展开论证,请根据本文的论证思路填写对应的段落。(论证思路及结构)

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信仰”,对应文章第________段;然后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对应文章第________段;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对应文章第________段。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谈启示)

(链接材料)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左传·昭公四年》)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 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甲)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种;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乙)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縮。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丙)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

提出论点:A__________

第①段:“燃”的内涵

第②段:“燃”对人生的意义

论述论点:B__________

第③段:C__________

第④段:再平凡的人也能“燃”起来

第⑤段:D__________

总结论点:           

第⑥段:“燃”起来吧,不要辜负生命

 

 

2.下面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如果还原到文中去,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3.请从邓稼先、闻一多两人中任选一人,结合所学课文概述其相关事迹,为本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