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敏锐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⑤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敏锐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体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1.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3.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问题。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萧红《呼兰河传》

(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1.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论证了“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意思对即可) 3.(1)大风吹在榆树上,发出响声,就像榆树在“啸”。雨打树叶,腾起雨雾,就像冒烟一样。 (2)照亮庭院的皎洁月光,就像注满池塘的清水。竹柏的影子,看上去就像交错纵横的水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恬静(闲适)的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首先要明确主要观点即中心论点;其次,掌握寻找中心论点的方法。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结合文章第6段“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并结合标题和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2.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论述内容分析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本文第4段列举“感到了健康的疲倦”的具体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以“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作对比,进行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相结合,具体有力地突出论证了“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的观点,増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据此分析作答。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第(1)小题句子,把“吹在榆树上的风声”比作“啸”,把雨打树叶腾起的“雨雾”比作“冒烟”,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第(2)小题句子,把照亮庭院的“皎洁月光”比作注满池塘的“清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的庭院空明澄澈的景色,使事物生动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铁为何无需安全带

①现如今,外出旅游、出差乘坐安全、便捷、舒适的高铁,是越来越多国人的首选。但是,很多人在乘坐高铁时,不禁会问:时速超过每小时300公里的高铁上,为什么没有配备安全带呢?

②首先,我国高铁对列车的稳定性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和控制。从实际体验看,高铁启动的动静非常小,如果乘客在聊天、闭目养神,没有留意到窗外风景的变化,有很大概率是不会感受到高铁的启动的。此外,列车在高速行驶中,同样也是非常稳定的。有不少乘客都曾在时速超过350公里每小时的高铁上做过立硬币、立香烟、搭积木等稳定性测试。

③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高铁的运转和行驶靠的是无砟式轨道。无砟式轨道采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作为整体基础,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飞溅道砟,且平顺性好,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能支持速度高达350公里每小时的列车行驶。同时,无砟轨道本身较为平直,弯道半径很大,基本没有小弯道,这就能够保障列车能基本沿着直线前行,没有大的横向或是纵向震动。另外,由于高铁速度快,设计者会在时间和区间上进行科学精准的计划和控制,保证高铁列车不会出现紧急制动。因此,即便是在短时加速或是高速行驶中,乘客们也能在车厢里来回走动,不必采用安全带进行固定。

④其次,高铁的稳定还得益于我国高铁的车身及座椅设计。与传统的火车相比,高铁车身设计更加现代化,更加富有科技感,这是因为其采用的是流线型设计。将车头和车身从过去方方正正的大块头变成修长帅气的“子弹头”,这不仅让高铁列车的颜值更高,更主要的是考虑到了不同的气动效应。因为在高速列车的运行当中,第一点要考虑的是阻力问题,当它的速度达到350、38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普通的机械阻力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气动阻力,必须要考虑如何降低阻力。

⑤另外,高铁列车上的座椅普遍采用的是“防撞”安全座椅,运用了人体工程学等原理,能够保证在发生碰撞时,座椅能迅速及时溃缩变形,有效保障乘客头部、腿部等重要部位不被卡住。这就能使乘客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第一时间进行逃生。普通的安全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乘客固定,防止其被甩出车厢。而对于车厢较大、车身和车窗坚固的高铁来讲,乘客被甩出车厢的概率非常之低。欧洲铁路安全与标准委员会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在动车发生重大事故时,乘客被束缚在座椅上受伤的几率更大,主要是因为被安全带束缚在座椅上的乘客,更容易受到车厢结构坍塌所造成的伤害,因为他们无法进行有效躲避。从这一角度看,高铁列车上使用安全带,已经是弊大于利。

(选自2019年3月4日《科普中国网》,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文意转述)

A.高铁启动的动静非常小,如果乘客在聊天、闭目养神,没有留意到窗外风景的变化,是不会感受到高铁的启动的。

B.无砟式轨道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飞溅道砟,且平顺性好,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能支持高速列车行驶。

C.在高速列车运行当中,首要考虑的是阻力问题,当它的速度达到350、38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如何降低阻力。

D.高铁列车上的座椅运用了人体工程学等原理,能够有效保障乘客头部、腿部等重要部位不被卡住。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指什么?(词语理解)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高铁的运转和行驶靠的是无砟式轨道。

3.请从全文的内容角度提一个你的疑问,并简要作答。(质疑、提问题)

 

查看答案

(2019河北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沧州铁狮子,当地又称作“镇海吼”,它位于沧县旧州城内,坐落在原开元寺前。关于铁狮子的确实来历,有许多说法,古今不一。据《沧县志》记载,相传周世宗北征契丹罚罪人所铸,“以镇州城”。可是,后来的考据家分辩说,周世宗素不信佛,罚罪之说不足信。流传广泛又比较合乎情理的,是当地一个有名的传说。古时沧州一带滨临沧海,海水经常泛滥,海啸为害,民不聊生,当地人为清除这无情的水患,自动集资捐钱,请当时山东有名的铸造师李云铸此狮以镇遏海啸水患,并取名“镇海吼”。狮身外面铸有捐钱者的姓名,一般认为此说比较可信。

②铁狮铸造的年代和铸造师,皆铸造于狮身。狮颈右侧有“大周广顺三年铸”七字,右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按大周(北周)广顺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一件我国最大的铸铁艺术品,其体态究竟有多高大?狮身高3.8米,头部高1.5米,通高5.3米,通长6.1米,身躯宽3.17米。其总重量是多少?原来,传说铁狮总重量约40吨,1984年为保护狮身为其移位时,经过准确称量,铁狮的总重量为29.30吨。铁狮高大的躯体,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睁双目,巨口大张,四肢叉开,仿佛正疾走乍停,又好似阔步前进。其威武雄壮的气势,栩栩如生的姿态,与其头部铸有的“狮子王”三个大字,是多么的相匹配呀!难怪历代文人都为之赞叹讴歌。清代文人李云峥作《铁狮赋》,赞美铁狮“飙生奋鬣,星若悬眸,爪排若锯,牙列如钩。既狰狞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倾,吸波涛于广淀;掉尾东扫,抗潮汐于蜃楼”,对铁狮的雄姿和气势作了绝妙而生动的描述。

③铁狮装束的铸造工艺也堪称奇绝。身披障泥(防尘土的垫子),肩负巨大莲花盆,莲花盆底部直径1米,上口直径2米,通高0.7米,可以拆卸下来。相传这是文殊菩萨佛像的莲座。狮身毛发呈波浪状或作卷曲状,披垂至颈部,胸前及臀部飘有束带,带端分垂于两肩及胯部。此外,狮身内外还有许多铸文,除前述铸造年代和铸造者、捐钱者姓名以外,头顶及颈下还铸有“狮子王”三字,腹腔内还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具有一定的书法、考古价值,可惜大多经文因年代长久风化严重有些字迹模糊不清,只有少数经文依稀可辨认。

④铁狮精巧的铸造工艺,确系我国铸造工艺的一大珍品。但是,这件总重3万公斤的铁狮是如何铸造的呢?据研究,这是古人采用一种特殊的“泥范明铸法”,分节叠铸而成的。铁狮腹内光滑,外面拼以长宽三四十厘米不等的范块,逐层垒起,分层浇注,共用范544块拼铸而成。凭1000多年前的手工冶铸技术,能铸造出如此庞然大物,足见其制模、冶炼、浇铸工艺是相当高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高度成就。

⑤1957年春天,当时的一位苏联专家来沧州参观考察,当他看到铁狮子威武凛然的形象和豪迈磅礴的气势时,非常钦佩并赞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工匠的聪明才智。但当他发现由于多年风雨剥蚀,铁狮多处伤残,特别是因下巴损坏残缺影响铁狮造型时,感慨地说:“这样的珍贵文物堪称国宝,如果在我们国家是要受到加意保护的,我要天天去看它一趟,因为它可以引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⑥如何保护这件国宝,当地政府和各级文物部门一直都很重视,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令人十分遗憾和不安的是,近年,铁狮子开始出现开裂现象。目前铁狮子躯干保存完好,但四肢均有程度不同的裂缝,由于风雨剥蚀,全身锈蚀严重。省、市文物部门已向全国征集铁狮子“医疗方案”,国家文物局甚至请来美国、英国、日本的专家,专程到沧州研究保护方案。我们期待着修复早日成功,以使铁狮重振雄姿。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文意转述)

A.1984年为保护狮身为其移位时,经过准确称量,铁狮的总重量约3万公斤。

B.由于风雨剥蚀,全身锈蚀严重,目前铁狮子躯干和四肢均有程度不同的裂缝。

C.铁狮子的腹腔内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但只有少数字依稀可辨认,不过依然具有一定的书法、考古价值。

D.沧州铁狮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手工冶铸技术,能铸造出如此庞然大物,足见其制模、冶炼、浇铸工艺是相当高的。

2.第①段写当地传说的作用何在?(句段作用)

3.“铁狮子”是一件国宝,是河北的骄傲。你的故乡有哪些国宝或者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列举一个并作简要介绍。(不少于30字)(用说明性文字介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品紫砂壶

余显斌

①一个茶人,拿着一把紫砂壶,泡上一壶茶,坐在古柳大树下的青石上,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简直是山水田园般的生活。这一刻,什么名利,什么得失,都已了无踪迹,心中唯有茶花如雪,清香细细,唯有蝉鸣声声,山泉溅溅。

②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不是山中饮茶,是都市茶寮饮茶。山中饮茶,当用紫砂壶,与田园生活,与篱笆豆角的山村风光很是吻合。

③陶渊明诗歌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时,茶饮还不普及,紫砂壶更未出现,否则“归去来兮”的他,捏着一把紫砂壶,在东篱下一边品茶一边观赏着菊花,真有一种“人淡如菊”的情态。

④紫砂壶的出现,要晚于许多茶具,譬如邢瓷、青瓷、兔毫盏等。可是紫砂一出,后来居上,竟然成为一品茶器,也成为文人的喜爱之物。文人,竟然将一把紫砂壶,当作一方宣纸世界,作为抒发情感的对象。于是,造壶已经不只是匠人之事,也成为一些文人写诗填词之余的爱好。

⑤紫砂壶能葆茶香,能提茶味。明末文震亨谈论紫砂壶的妙处时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壶让茶香清新如初,毫无异味,毫无变更。紫砂因茶而兴,茶也得紫砂而香远益清。

⑥文人收藏紫砂壶,已不仅仅是为了品茶,更是为了在闲暇之余,在竹影琳琅、绿影映墙之时,拿在手里细细把玩,修身养性、涵养品德。紫砂壶也因之成为文人梦寐以求的茶具,甚至千金难求,罕如美玉。紫砂壶名家供春所制紫砂壶,清朝时期成为极品。雍正年间的状元周澍曾得到一款供春的紫砂壶,绘画著文之余,泡茶独品,清雅非常。此壶价钱,用他的文字描述:“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年,则值金一笏。”

⑦紫砂壶古朴厚重,如君子的为人;紫砂壶外实内虚,如君子的品德;紫砂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特质,如君子的      。文人赞美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

⑧这说的是紫砂壶,也是中国文化的君子风度。

⑨一品的紫砂壶,一品的君子人格。

(选自2019年5月1日《中国教师报》,有删改)

1.上文用细腻的笔触分别介绍了紫砂壶的出现时间、特点、____________、文化内涵等内容。(请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请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两字词语。

3.细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 拿着一把紫砂壶,泡上一壶茶,会使人忘却得失,感受田园生活般的宁静。

B. 紫砂壶的出现晚于许多茶具,但一经出现,立即成为一品茶器,也成为文人的喜爱之物。

C.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紫砂壶壶形各异,不是方形就是圆形。

D. 紫砂壶能保持茶的清香如初,又无熟汤气,常常融入文人制作的心血,一把名壶的价值可以罕如美玉。

 

查看答案

(2019湖南长沙)说明文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问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熟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测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定为“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这两天便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知识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天球经度,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 “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的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文意转述)

A.古人用表和圭来测定土地的长短,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分别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说明对象的提出)

B.第④段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来说明节气。(说明方法)

C.第⑦段“各历时15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D.第⑧段具体阐述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内容概括)

3.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分析探究)

(链接材料)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谚:冬至吃了面,一天长(chánɡ)一线。

(1)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

(2)请说说农谚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拓展延伸)

4.(补充2016山东淄博设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拓展延伸)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警惕威胁听力的隐形杀手

①日常通勤的地铁上,你是否总用耳机听音乐看视频?到家后,是不是会打开游戏调大音量,跟着兄弟一起游戏?在喧嚣城市中,低头族们不仅离不开手机,不知不觉耳机也成为生活必需品。然而,长时间佩戴耳机对人的听力有着巨大的损伤。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正面临着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②听力下降的征兆有哪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有助于保护听力?

③听力出现问题的先兆可分为以下三类:听声困难、能听到声音却听不清楚、理解不了对方说了什么。以上概括的三类先兆,分别对应外耳、中耳、内耳,中枢在听觉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④具体到不同人群又有哪些蛛丝马迹呢?这可以从人与人之间交谈时的距离远近、说话时的音量大小中对比和观察。通常成年人以人正常的音量在4米远的距离对话应该能够听清楚,如果听不清楚且平时自己的说话声音偏大,有可能已经出现了听力下降的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经常要求重复或者提高音量才能理解表达者所说的内容,则应引起高度警惕,原因在于器官衰老常引起老年性耳聋。所以,医院对于刚出生的婴儿都会进行听力早期筛查,此后定期的听力筛查十分必要。

⑤而家长尤其要注意孩子的一过性耳痛症状(注),即持续时间短暂的耳痛感,如果睡眠时还伴有张口呼吸、打鼾等现象,家长应立即关注孩子的听力。

噪音无疑是威胁听力的一大隐形“杀手”,应避免长时间处于85分贝以上的声音环境中。专家表示,85分贝大约为汽车在交通繁忙的马路上穿梭的声音。

⑦高音量的音乐也不例外。即便它不属于噪声的范畴,但是也会对听力造成损伤。所以,人们应尽量少去KTV、酒吧等播放高强度音乐的场所。有研究发现,在乐队工作时间越长的乐手,其听力损失发生的比例越高。

⑧此外,还应远离鞭炮、打靶枪声等爆炸声,这种脉冲式声波也会给听觉系统带来麻烦。

⑨随着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耳机的使用也愈加频繁,但应注意科学调节耳机音量,尽量减少佩戴时间,别让耳机成为损伤耳朵的帮凶。人们在地铁上、嘈杂的餐厅中或办公室中使用耳机会不自觉地调大音量,以盖过周围环境的声音,此时耳机中的声音往往会超过85分贝,这种情况下对耳朵的损伤相比自然环境下更为严重。

⑩因此,佩戴耳机每隔30分钟应摘下来让耳朵舒缓放松一段时间。戴耳机的总时长每天最好不超过2小时,音量控制在安静环境下听声舒适的级别。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注)一过性耳痛症状:是指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出现一次,往往有明显的诱因。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段落作用)

2.选文第②③④段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原因。(说明顺序)

3.你的同学喜欢戴耳机听歌,后来她常常感到自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却听不清楚,为此她去医院进行检查,假如你是一名医生,请结合本文内容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拓展延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