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皮肤黑?不能都怪太阳
①炎热的夏天,小伙伴们可以一身轻便地到球场去肆意飞奔,但是,一场球赛打完,有人立刻在球衣的保护下晒出了分界线,有人却没什么反应,看起来只是在之前白皙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笔红润,这也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你就那么不“禁”晒?
②太阳光包含有非常广泛的波长范围,在经过地球磁层和大气层的“过滤”后,到达地面的都是相对安全的家伙,如我们日常接触的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光如其名,可见光就是肉眼能够看得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在光谱上则是一左一右把可见光夹在中间,不同的是红外线照射到皮肤上会感觉到“暖暖的”,而紫外线则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在把皮肤晒黑这件事情上,起作用的却是“冰冷”的紫外线。
③在我们皮肤中,有一支被称为“色素母细胞”的护卫队,它们的职责很简单,就是分泌黑色素保护皮肤。当身体感觉到紫外线“入侵”时,色素母细胞就会开启防御模式,大量制造黑色素,并通过细胞代谢把它们移动到皮肤表层,从而防止我们的皮肤被晒伤。日照越强,被晒的时间越久,黑色素产生和堆积的量就越大,体现出来就是我们被晒黑了。
④而每个人在接受同样强度的太阳照射后所体现出来的肤色变化不同,其实是制造黑色素能力的强弱差别造成的,怎么晒却不变黑并不是好事。按照日光反应性皮肤分型,将皮肤颜色根据被日光照射后的灼伤或晒黑的反应特点,分为Ⅰ-Ⅵ共计6种类型。我们中国人大部分处在Ⅲ型,少部分处在Ⅳ、Ⅴ型,如果你是Ⅴ型而你的小伙伴是Ⅲ型的话,也就意味着你俩一起去室外打球,回来时你会黑得更明显一些,而他被晒伤的概率更大一些。
⑤炎炎夏日,怎样才能避免晒黑呢?待在家里不要出去?这当然不可能。有人认为防晒霜擦了就安心了!不对。防晒霜要根据防晒指数涂抹恰当,更要及时更新。一般2小时涂抹一次是比较稳妥的。其实,穿深色衣物防晒效果好!因为,浅色衣物拥有更高的反射率,会将更多的来自地面的紫外线反射到你的脸上,所以,怕黑吗?怕黑就穿深色衣物,前提是可别喊“热”,反射能力差的深色衣物意味着更多地吸收热量。所以为了保护皮肤(这不仅仅是因为肤色的深浅),我们在外出时应该进行物理防晒,如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佩戴墨镜以及穿着恰当颜色的衣物。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7期)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皮肤黑?不能都怪太阳”的原因。
2.请赏析第③段加横线的句子。
3.选文是如何按照逻辑顺序来介绍“皮肤黑,不能都怪太阳”的?请简要说明。
4.暑假期间,小红总是因为怕晒黑晒伤而成天宅在家里,请你结合选文内容,消除她的顾虑。(60字左右)
(2019湖南常德改编)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的体温为何是37摄氏度?
①我们已经习惯自己的体温,以至对它视若无睹,除非中暑、发烧、寒冷,才会关注它。如果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体温为何如此,会发现其中暗含着更加久远的故事:恒温动物异军突起,与变温动物争夺天下。这是一场考验能源获取、动员效率、反应速度,甚至需要抵御生化武器的持久战争。最终,恒温动物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壮举,彻底占据了天空和大地。
②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③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④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⑤这是因为,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⑥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⑦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⑧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⑨其实不止是人类,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的体温也都非常接近这个数值。鸟类的体温更高一点,不过一般也相差不大。
⑩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⑪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比如蛙壶菌,对几种蛙类来说,感染就意味着死亡。熊蜂微孢子虫,会在熊蜂体内大量繁殖,导致它们肚子太大无法弯腰交配。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对鸟类的研究也同样显示,真菌能引发的鸟类疾病非常少。这让它们相对于容易感染真菌的动物,具有很大生存优势。
⑫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⑬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析】
36.7摄氏度。
⑭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比如在北美,异温性的蝙蝠在休眠时体温会下降到环境温度,这让它们很容易感染真菌,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并大批死亡。
⑮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选自《读者》,2019年第9期,有改动)
1.根据语境,解释第①段中“改朝换代”的意思。
2.第⑦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说说人类的体温为何是37摄氏度。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不同地位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B.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变温动物对能量的需求少,生存能力更强。
C.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之所以很少受到真菌感染,应完全归功于体温。
D.37摄氏度是恒温动物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选择的一个平衡点。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肤,给点阳光就灿烂
①有一种叫地肤的植物,在乡野田间、荒地河滩到处都是它的芳踪倩影,还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和《时尚芭莎》杂志,并成功跻身国际知名观赏植物的行列。而这红遍网络的地肤并非是大自然的“掌上明花”,也并非出身名门,它就是以前被用来制作成扫帚的扫帚草。
②别看扫帚是最日常的清扫工具,却历史悠久。扫帚从四千年前的夏朝开始就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地肤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据说夏朝有一个叫少康的人,偶然从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长羽毛向前爬,所过之处的灰尘渐少获得灵感,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起初,人们用鸡毛作为材料,奈何鸡毛太软,不耐磨损,后又改换成竹条、草等硬质材料,才制成了耐用的扫帚。
③但并非所有的地肤都是制作扫帚的良材。地肤有很多品种,最常见的有三种:野生地肤、细叶地肤和宽叶高杆地肤。野生地肤高大叶宽,形态粗糙,老株可做扫帚使用,但效果不是最佳;细叶地肤是矮化品种,常作园林盆栽观赏之用;宽叶高杆地肤才是制作扫帚的良材。
④《尔雅》对地肤记载为:“葥,王蔧。”唐代卢照邻的《山林休日田家》里也有两句“径草疏王蔧,巗枝落帝桑”,实际上“王蔧”就是地肤的古称之一。在古汉语里,蔧即为扫帚草之意,去了艹部的彗,有彗星之意。彗星因其有头有尾,拖了长长的尾巴,其形似帚,又被人称为扫把星。
⑤地肤其他的别名有落帚、独帚等,此外,还有因其种子形态称为“地麦”的;因其叶子形态称为“鸭舌草”的;因其味道类似冬葵称为“地葵”的。
⑥地肤既不是自然界的“掌上明花”,又不是什么难养的“金枝玉叶”。地肤生命力极其旺盛,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广泛分布。除此之外,地肤一点也不矫情,它耐土质贫瘠单薄,耐干旱,还能耐高温,即使在一般的盐碱地里,地肤也能长得很好。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地肤,喜温、喜光、不耐寒,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能欢欢喜喜地落地生根,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贫瘠的土壤。地肤还可以吸收土壤里的铬、铅、汞等重金属,甚至还可以蓄积铯-137这种放射性核素,因此可用于保持水土、植被恢复和生物修复受污染的土壤。
⑦地肤之所以能晋级网红,靠的可绝不是“花容”,而是“叶貌”。它的花朵很小,也不艳丽,通常是2至3朵聚集在一起,开在枝条腋下,疏穗,形成圆锥状米黄色花序。地肤枝丛紧密,分枝多而细,植株呈毛茸茸的球形,枝叶柔软秀丽,叶片纤细秀欣。叶子因体内叶绿素、花青素含量的多少,能随季节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叶片春夏季节翠绿可爱,入秋后泛红,如同着了火一般,让人欲罢不能!这样的景致绝对对得起植物界网红的名号。
⑧作为网红,地肤除了可以______________,还可__________________。《本草纲目》有载:“地肤嫩苗,可作蔬茹”。新嫩的地肤,口感清爽,味鲜爽脆,富含钾与胡萝卜素,可以明目养颜,有保健功能。经科学研究测试表明:地肤的蛋白质含量一度超过了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每100克地肤的蛋白质含量约为5克左右,而100克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在3克左右),足见它的高营养价值。
⑨地肤以其本色素朴之姿,在悄然度过了几千年的风霜后,终于创造了脱离“服务行业”后的第二春。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地肤是一种在乡野田间、荒地河滩到处都可以看到的植物。
B.地肤最常见的品种有野生地肤、细叶地肤和宽叶高杆地肤。
C.地肤之所以能晋级网红,靠的是“花容”和“叶貌”。
D.地肤就是制造人们日常使用的打扫工具——扫帚的原材料。
2.结合选文第⑥段,概括地肤有哪些特点。
3.根据文段内容,为第⑧段横线处补写两个恰当的句子。
4.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什么位置,请说明理由。
地肤作为彩色叶地被植物,可群植于花境、花坛,或与色彩鲜艳的花卉配置,用来点缀零星空地。在土丘、假山上随坡就势、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可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夏季花坛植物之一,其淡淡的绿色,在炎热的夏季带给人们一片凉爽的感觉。
(2019湖南株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没有哪一种发明和发现对人类的贡献明显地高于火。除了人类,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可以利用火,更不要说掌握制造火的技能。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要比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更合理。何况火对人类的改变,很可能还远远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
②学者们至今不能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不容置疑的是,火对远古时代人类温饱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它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软化某些植物的纤维,从而拓宽了人类的食谱,并改善了人类的消化。又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它让人类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美味。它还助长了人类饮食方式的分化。火在“温”上对人类的影响,很可能比它对“饱”的影响更复杂。它拓宽了人类的生存地,很可能人类从热带走向温带是依赖火的帮助。它帮助人类深度休息和松弛身心。因为火对人类的影响深刻巨大,对于一直不曾利用火的人来说,没有也罢,但是享受过了火的人,就再也不能忍受没有火的生存。
③人工取火是难度极高的门槛。跨过这一门槛前的漫长岁月里,保存火种,以及丢失了火种后如何从拥有火种的人群那里重新获取,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持久地、日复一日地维持火种,所需燃料是巨量的。灌木、草不能带来持久燃烧的火。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刀斧,不能砍伐乔木,只能捡拾干枯的落木。而随着消耗,捡拾的距离将越来越远,负担越来越大。因此,维持火种的单位只能是部落。
④考古发掘中,洞穴是发现原始人使用火的遗迹的主要地点。于是有人认为,洞穴居住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学者雄辩地反驳了这种认识。原因其实很简单:洞穴是物质环境中极其随机的地貌。食物源和新鲜水源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却未必在洞穴附近。在绝大多数动物的生存策略中,都看不到牺牲第一要素去迁就洞穴的习惯性选择。地下动物的洞穴往往是自挖的。北极熊在冰雪上为自己挖洞过冬。其他熊的洞穴选择也是随机的,利用树洞、山洞等等。何况那是冬眠,不是日日觅食的温暖季节。原始人要跟着食物源跋涉、迁徙,不会定居于附近缺水少食的山洞。那为什么山洞中屡屡发现火的遗迹?只能有一个解释,那里是他们保存火种的专门场所,在不避风雨的露天场所保存火种太过冒险。且更消耗木材。这是人类使用火不久就可以完成的认识。于是,当保存火种的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近时,山洞尚可兼做部落聚会的场所,当山洞离食物源、水源较远时,山洞就只能充当火种保存地。而为了降低因看管人能力低下而导致火种熄灭的概率,乃至一次次失败经验的吸取,都会导致专职保存火种者的产生。很可能是这桩当时最紧要的事情,造就了人类社会中的第一次专业分工。
⑤火的恩泽无边。享受过又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唯此为大的事情就是寻找火种。等待天火的概率小到难以期待,于是到其他部落找火,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找到了有火的部落后,如何获得火种呢?
⑥一开始,人们唯一的手段就是掠夺。火种的保卫与抢夺,一定是部落间演绎了千万年的曲目。精心和殊死的保护,使得抢夺的门槛大大提升。而求火的欲望愈强。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是没有道理的,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则有充分理由。
B.虽然火不能增加人类的食物,但通过烧烤可以使食物摆脱迅速腐败,便于储存。
C.考古发掘中,原始人用火的遗迹都在洞穴中,因为穴居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
D.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之前,失去火种的部落几乎唯一的选择就是到其他部落找火。
2.火在“温”上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3.文章结尾说:“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根据原文推断,假如你是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酋长,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滩头年画
①在湖南隆回县的滩头古镇,可以看到一些老旧的木门上贴着一张张年画,大红大绿,鲜艳浓郁,年画上的神像或威风凛凛,或一团和气,使古旧的民居与小巷充满着别致的生活气息。
②滩头镇始称“楚南滩镇”,北傍九龙山脉,楠竹遍野,清泉相绕,民风淳朴,这里孕育了驰名中外的民间艺术——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集湘楚民风艺术与民俗之大成,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
③滩头年画兴起于明末清初,在民国初年达到鼎盛。当时,滩头镇上的手工作坊有一百余家,其中以“忠良美”“生盛昌”“和顺昌”“正大昌”等较为有名。一幅滩头年画的出品,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年画具有浮雕一般的立体效果。
④年画印制之前,先在当地的古法土纸刷上一层白粉(取自本地峡山口的岩浆泥),刷过白粉后的土纸上色饱和均匀,保存时间长。年画版采用当地老梨木刻制,印制时,木版套色和手绘相结合,人物面部常常是手绘,即“开脸”。“开脸”是一幅年画中的点睛之笔,以煤黑色点染瞳孔,以玫红色渲染面颊及双唇,以宽笔勾画胡须,经此一番,人物便形神兼具了。
⑤湖南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湘西素有贴门神之习俗。因此滩头年画中不乏神祗画像,用以辟邪祈福。其中《苗族英雄》是滩头年画中的保留题材。苗族英雄头顶披风,一手持梅枝、如意,一手执鞭、锏,是由秦叔宝、尉迟恭演变而成的民间偶像,深受湘黔苗族人民的喜爱。滩头年画还描绘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戏剧故事、神话故事,如《西湖借伞》《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西厢记》《老鼠娶亲》《和气致祥》等。每幅年画都流传着一个质朴动人的故事,寄托着底层民众单纯、朴实的美好心愿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⑥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
⑦滩头年画以鲜艳奔放的色彩、古拙夸张的造型,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风格。在许多年画流派逐渐趋于文人化、雅化时,滩头年画始终坚守着原生态的乡土民俗与质朴的民间风韵,保留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悠久的湘楚文化底蕴。
1.阅读全文,概括“滩头年画”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内容理解概括)
2.赏析下面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说明文语言)
(1)一幅滩头年画的出品,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年画具有浮雕一般的立体效果。
(2)苗族英雄头顶披风,一手持梅枝、如意,一手执鞭、锏,是由秦叔宝、尉迟恭演变而成的民间偶像,深受湘黔苗族人民的喜爱。
3.文章第⑥段引用鲁迅《朝花夕拾》中对滩头年画的描述有什么好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滩头年画”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老玩意儿”。想想你的家乡都有哪些“老玩意儿”,请写出一种并简述其制作过程。(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严密监视海岸线的“千里眼”
①目前,来自海上的恐怖袭击、海盗、走私以及非法移民等犯罪活动越来越猫獗。 因此,对于濒海国家来说,完善的海岸监视和防御系统成为海岸线上不可缺少的“眼睛”和“耳朵”。高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海岸监视手段已不再是传统的观测塔,而是向着高技术、多平台、多手段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出现了陆、海、空等多种海岸监视 系统。
②海岸监视雷达是海岸监视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它采用了短脉冲的窄波束,配备高增益天线,以提高系统的远距离监视灵敏度和分辨率。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的天线孔径达5.5米~ 7.5米,能承受速度高达每秒78米的狂风,可安装在高塔上进行远距离、超远距离监测。海岸监视系统不仅需要能够发现目标的雷达,还需要能从多个船只中识别出真正有用目标的自动识别系统。自动识别系统每分钟可处理2000条信息,每2秒钟更新一次数据。另外,自动识别系统提供的信息很容易添加到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雷达图片上,有效弥补雷达盲区和因干扰或天气等原因造成的信息缺失,扩展系统的实际 覆盖范围。为了使犯罪分子防不胜防,布置在海边的监视系统必须要有很强的机动能力。为此,各国都在积极研制方便快捷的机动海岸监视系统。
③海岸监视系统还需要借助水下传感器。它可以将水下需要探测的目标与海洋生物或海面反射等干扰物区分开。操作人员综合主动成像声呐和被动声呐提供的信息,确定探测目标的性质。
④在所有的海岸线海空监视系统中,最有名的是美国的海军空间监视系统。该系统是美海军航天司令部空间监视中心负责操纵的,由3座大功率发射站和6座接收站组成。整个系统可监视4 8 0 0公里海岸线,监视范围从海岸线向外延伸达16 0 0公里。
⑤卫星定位系统也是监测海岸线的一个重要手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导航定位与数字通信基本功能可以有机结合,通过装配在舰船上的用户终端为舰船导航。同时利用系统特殊的定位体制将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传送至指挥所。通过完成移动目标的动态可视化显示以及指挥指令的发送,实现海岸移动目标的指挥监控,达到有效地确定非法目标位置的目的。
1.文章以“严密监视海岸线的‘千里眼’ ”为题有什么好处?
2.通读全文,看看第②段与第③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3.陆地海岸监视系统包括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的天线孔径达5.5米~7.5米,能承受速度高达每秒78米的狂风,可安装在高塔上进行远距离、超远距离监测。
5.高科技的发展在服务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少于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