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妈奶的话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全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⑪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物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⑫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4.选交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斗 2.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的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3.“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4.(1)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5.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干的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解析】 1.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文章中对麦客的描写,即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五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文章第②段“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他们就在乡村的街道上等待着接活儿,可以看出他们的勤劳;第④段“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可以看出他们配合默契,踏实肯干;“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们的艰苦;第⑤段“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可以看出他们的做工认真、仔细;⑥⑦⑧三段在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居住深山,但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据此作答即可。 2.考查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景物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抒发情感的作用。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就属于景物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刺眼的阳光比作扎人的麦芒,体现了天气的炎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蝉也突出表现了天气的炎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天气情况,突出表现了麦客夫妇的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 3.考查语言描写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第⑧段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写出了她对麦子的赞美,表现出作为庄稼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庄稼的收成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让一家人吃饱,体现了她的淳朴;“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出她的内心的羡慕和内心由衷的赞叹。据此作答即可。 4.考查重点文段在文中的作用。第⑨段在结构上属于插叙。插叙在文中的作用(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文章第⑧段从女人的语言中得知他们来自深山,第⑨段插入描写他们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使文章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凑,同时对他们家住深山的情况的描写可以很自然的让读者明白他们出来当麦客的原因。据此作答即可。 5.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即可。本文前段主要讲述的是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通过对麦客夫妇的动作、语言描写,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踏实肯干、不畏艰苦的美好品质。结尾段“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用一个问句写出了对传统农业流逝的遗憾,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的慨叹。据此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藏晖与守拙

①苏轼曰:“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看,稚拙才是巧妙,巧妙成就稚拙,平淡才是真实,繁华未必可信任。一以贯之,藏晖与守拙,人生之大智慧也。

②胡适与曾国藩一生恪守的治学之道,便是这句话的极佳写照。胡适早年尤其喜爱“至人贵藏晖”这句话,于是以藏晖为室名,并针对文人们弄巧卖智、巧伪趋利的恶劣风气,提出“藏晖”的重要性,于万花丛中收敛锋芒,韬光养晦。诚如所言,只有沉下去,才可有大作为,才可达到“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的境界。

③藏晖,是达到目的的绝佳方法。《庄子》中讲到,木匠和弟子见众人围观一棵参天巨木,弟子停下来饱看一番,木匠却视若无睹。弟子后来询问木匠如此好木,为何不肯看一眼。木匠曰:“散木也。”此木以其“散”而得以不被砍伐。庄子的智慧在于参透了散木看似无用的外表之下的极大价值,于是他悟出自己“无用之用”的道理。所以,藏晖,不就是为了能够彰显真正精妙绝伦的价值而终有所成吗?

④大巧若拙。在至拙之处有至巧之感。拙,并非真笨拙,而是大智若愚。曾国藩曾在给宋子久的信中写道:“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安于拙”不仅是指对待学问要保持谦恭的态度,而且更要懂得守拙背后勤以补拙的大智慧。

⑤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的作品以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他常常从无人问津的角度,去凝视这个世界的真实景观,他的一些言论甚至让他丢失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众人嗤笑他傻里傻气,而他却说:“我写作只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正因他的矢志不渝和荣辱不惊的态度,以及能够坚守身为作家的初衷,他的文字才如此动人。反观现实中的我们,太容易被城市的霓虹灯光和欲望幻象所遮蔽。

⑥由此看来,藏晖并不是只埋头书斋,而是在追寻之路上收敛锋芒;守拙也不是踌躇不前,而是曲折前进,守住初心并为之全力以赴。守的本质,其实是专注和深入。

⑦俗世里,我欣赏那些谦卑、温和目光的“隐者”,他们将自己掩入尘埃之中,一双眼,看到的美无与伦比。于是便有了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样大隐于野的体悟。一个人坐在时间的溪水边垂钓,观日月星辰,看寒来暑往,感四季分明,静听种子播撒信念,仰视古树支起苍穹,洒脱悠然。返璞归真,拙中见巧,我们感受到的是精确的审美意趣和丰富的生命内蕴。

⑧嗟乎!揆诸时下,多少人只是一味地追求时尚,却被表面的华丽迷惑了双眼。我们像聒噪不休的“鹜”习惯性地昂首高歌,以目中无人的思维定式互相批驳。究其原因,引用一个著名的譬喻来说,是缺少放弃狐狸的机智而甘心回归为笨刺猬的勇气。仅图一时之利,就扼杀了未来的一切可能,我们缺失的正是这份守拙抱朴之心。

⑨愿我们都能褪去华美的袍衣,守住稚拙和平淡……

(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真正的“藏晖”与“守拙”是什么。

2.第⑥段“由此看来”中的“此”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

3.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进行说理,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2019广西河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①原中央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争吵失和,我每次吵架后总是首先向妻子认错。”记者问到:“如此一来,您不觉得很没面子吗?”李咏笑呵呵地说:“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

②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言。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地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道理。难怪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入学的第一课。

③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前,弯腰进出一次。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当然进出方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这是佛家的哲理,其实也是人生的哲学。

④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高低错落,交叉穿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

⑤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韩信“忍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这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

⑥需要指出的是,弯腰并非毫无原则地妥协,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一下腰。是的,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那不是倒下,而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文/佚名选自《群文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通过李咏的话引出主要观点:成熟的人才会谦让。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

2.第②段加线句子中的“这个道理”指什么?

3.请简要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

4.弯腰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但是有人认为“宁折不弯”更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偶像

①偶像,是指人们崇拜、仰慕的对象。心中之所以会产生偶像,是因为想要追求更高的高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激励自己进步……偶像身上一定有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也许是文才,也许是修养,也许是风骨。

②人们对于偶像的尊崇自古便有。李白的偶像是谢安,他写过许多作品表达对谢安政治风度的仰慕,其中,《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详细记叙了谢安从出山从政、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再到功成身退的过程,表达了他对以谢安为代表的“魏晋风度”的赞美。他自己也深受影响,成为一代诗仙,其文章七分豪气三分恣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继承并超越了魏晋风度。苏轼十分敬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高度赞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而苏轼也受到了韩愈的文风哲思及其所象征的儒家正气的影响,无论在人生中遇到何种挫折,始终不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由于命途多舛,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韩愈思想的基础上,他又有自成一派的洒脱自适,多了一些自己的味道。总之,古贤大多都有自己的偶像,而优质偶像对于人的影响最终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偶像的影子无处不在,影响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藏在笔下的每一篇文章里,融在周身的气质中,引领人踏上更高的阶梯。

③一个时代的偶像也深深影响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所以说,不同时代的偶像象征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在古代,人们的偶像大多是孔子、欧阳修、朱熹等圣贤,体现了人们对学问与士大夫精神的追求;在民族的危亡之际,许多人的偶像是孙中山、毛泽东等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人物,代表着追求公平正义、捍卫家国的时代精神。而如今,一提“偶像”,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高颜值”“小鲜肉”等标签。时代的确不同了,一方面是物质充裕、安定祥和的环境,另一方面是日益加快的工作、生活节奏,年轻人对偶像自然少了一些内在的要求,多了一些外在的挑剔,“偶像”日渐娱乐化,成为一种商业现象。然而,光鲜亮丽的外在带来的愉悦总是短暂的,许多年轻人所追的“星”离“偶像”的本义尚有差距。年轻人的人生路道阻且长,我想,能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继而引领我们去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才当得起“偶像”二字,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偶像。其实,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偶像无处不在,这正体现了多元、奋进的时代文化和时代精神。偶像的价值不在于被仰望,而是用他们的精神火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8月23日,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畅谈了对偶像的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2.选文第②段中引用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赞扬韩愈的话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在论据的选取上有什么特点?

4.举出你心目中的一个偶像,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偶像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疑》《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某些国人语言之鄙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不足,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选文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的“这个宝藏”指代什么?

2.比之白话,文言具有哪两个特点?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隐含在文中的真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

②袁隆平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他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

③“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他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他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他做科研一贯的原则。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他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感悟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处于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就是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经验。1961年,严重的大饥荒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他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的追求。

④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不育株,汗水在他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他在勘察了14余万株稻穗后,终于检查到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⑤在袁隆平89岁的生日时,有人问及生日愿望,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如今,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⑥在农业科学创新方面袁隆平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让人景仰。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心细幽默、随性自由的可爱老头。

⑦有一次他加班到晚上11点,回家后邀请爱人去游泳。临出门前,他特意带上一把小剪刀,爱人不解地问,带剪刀干什么,他说,河里有渔民布下的许多渔网,夜里游泳万一碰着鱼钩,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爱人听了,心里幸福潮涌。

⑧他在安江农校当老师时,给学生上课,一时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学生哈哈大笑。他严肃地说:“笑什么?爱因斯坦还拿美元当书签呢。”

⑨他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补,皮鞋脏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给他取了浑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洁的意思。

⑩如今,在他的心里也许种下了一亩田,那里不受世俗纷扰,透着恬静,安逸,他可以全力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努力……

1.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的理解。

2.请对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句进行赏析。

(1)“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

(2)汗水在他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3.选文为什么具体描述袁隆平“禾下乘凉”的梦境?

4.《藤野先生》中有藤野先生“穿衣模糊”的描述,选文对袁隆平也有该类描述,请简析其作用。

5.袁隆平身上具有哪些做科研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事例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