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9四川南充改编)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

(2019四川南充改编)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树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花”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树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树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笔下的木棉花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对选文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1)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品析加着重号的词语)

(2)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品析修辞手法)

3.第⑦段中“目光所及之内”和“目光所及之外”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文章第①段写金沙江对描写木棉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①花朵硕大肥厚,鲜红艳丽。②花树挺拔不凡(俊逸挺拔)。③瞬间绽放,勇敢热烈。④晒干后可当做枕芯,或是用来做菜。⑤拥有给予、奉献、朴实、隐忍的气度。(意近即可) 2.(1)“点缀”指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运用这一动词写木棉花对金沙江的陪伴,准确、形象地突出这是一种让金沙江更加美好的陪伴。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木棉花与金沙江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沿线的木棉花树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让金沙江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 3.“目光所及之内”是肉眼可见的木棉花的美丽;“目光所及之外”是木棉花凋零后依然能够发挥作用。 4.①结构上总结上文引出下文;②内容上写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及木棉花对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陪伴。 5.金沙江是木棉花生长的环境,描写它也是从侧面描写了木棉花;金沙江汹涌奔流的壮美、悠然徐行的柔美的特点也能烘托出木棉花所具有的特点。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水麻鞋

①一直想脚穿麻鞋,与时光一起走走。那脚印,该是另一番样子吧。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只有皮鞋、旅游鞋懂我所有旅程的山高水长,独缺麻鞋对岁月的丈量。儿时在老家天水,偶见两三伙伴脚穿玲珑轻巧的麻鞋去学堂,去田间,去赶集,那平地而起的开心在眉宇间荡漾。我曾问母亲:“您做的千层底用的也是麻线,为啥就不编麻鞋哩?”

③母亲说:“你不晓得,人家那是清水麻鞋,多半是从清水那边捎来的。”

④我这才明白,尽管天水处处有麻线,但不是所有的麻鞋都能像清水麻鞋那样出尽风头。清水那地儿像极了它的名字,清清如水,如水清清,应了句老话:“好水养好麻,好麻养麻鞋。”

⑤在天水城求学时,我隔三差五要蹭几趟新华书店。某天,突然发现书店一侧的土特产市场冒出了一家出售清水麻鞋的摊位。摆摊的少年不仅脚穿麻鞋,手里还捧着一部世界名著。一聊方知,少年来自清水,家中贫困,全靠母亲编麻鞋为生。为了卖个好价,他只好辍学到天水租房卖鞋。他告诉我,清水麻鞋自古有名,当年杜甫写过“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于右任途经清水时写过《清水麻鞋歌》,吉鸿昌在天水举办武术大赛时,奖品就是清水麻鞋……那一刻,我眼前的麻鞋似乎不是麻鞋了,而是蓄满远古哨音的鸽子,是写满文化符号的信笺,是充满五谷味道的炊烟。

⑥蓬乱的头发,黝黑的皮肤,稚气未脱的脸。少年也就十三四岁。

⑦“大哥,您买一双吧!”少年的热切像透明的火焰。

⑧“买,一定买!”我说。

⑨少年蹲下身子,不厌其烦地帮我试穿了至少五六双麻鞋。一问价钱,每双四元,我顿时窘红了脸。这价钱在当年至少可以买三部小说。为表示歉意,我主动把新买的一本书借给他。几天后,他还我的书多了一层用旧报纸折的书皮。“大哥,您是第一个借给我书的人。很想送您一双麻鞋,可我……送不起……”他声音有一丝颤抖,泪花在眼睛里打旋儿。我没见过这样的泪,清清如水、如水清清的那种,照得见麻鞋和大地。

⑩终于走进清水,是我参加工作以后。古老、清澈的牛头河两岸荡漾着一层层碧波绿浪,那便是茂密、修长的麻汇成的无边海洋。县城的一家店铺里,几位正在编麻鞋的大姐配合默契,有的盘扎鞋底,有的穿扎鞋帮,有的缠扎鞋鼻,有的搓扎鞋带,有的勾扎鞋穗。那细柔的麻线、麻绳、麻辫在她们手中如白练飞舞。柜台上的一摞摞成品麻鞋,分明对我发出久违的呼唤。

⑪可是,时过经年,我已习惯了用皮鞋迎合流行与时尚。麻鞋再好,似乎已成为过时的东西。我并没买麻鞋,但没忘打听当年那个少年。大姐说:“连个名字都没有,咋找哩?那一茬人,都外出打工了。”说话间,柜台上的麻鞋居然被游客抢购一空。

⑫时光荏苒。我在几千里之外的天津落脚后,某天应邀赴四川参加一个甘肃老乡茶话会,主持活动的老乡居然脚穿一双麻鞋。“先生脚下,可是清水麻鞋?”我试探了一下。“大哥好眼力!我想告诉您的是,您是我特意安排邀请的嘉宾。”

⑬他,正是当年那个卖麻鞋的少年。他告诉我,甘肃人下四川,真正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可穿上母亲编的清水麻鞋,他发现不管多难的路,都可以走一走。“那年去清水,我曾打听过您哩。”我感叹。“可归根到底,是我找到了大哥您啊。”

⑭飞回天津的当天,我还是穿上了一双崭新的麻鞋。清水麻鞋,一抬脚,却发现走进了岁月。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8月17日,有删改)

1.选文题目“清水麻鞋”有哪些作用?

2.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我”与麻鞋有关的情节。

儿时,羡慕穿麻鞋的人→天水城求学时,__________________→参加工作后,____________________→赴四川参加老乡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到天津,穿上一双崭新的麻鞋。

3.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少年的热切像透明的火焰。(赏析加着重号的词语)

(2)“大哥,您是第一个借给我书的人。很想送您一双麻鞋,可我……送不起……”他声音有一丝颤抖,泪花在眼睛里打旋儿。(加着重号词语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理?)

4.选文第⑤段加线句子写杜甫、于右任和吉鸿昌有什么作用?

5.细读选文最后一段,就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解答。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藏不住的温情

①老韩买了新房,要搬家,于是一大早来到街道拐角处,那里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民工集散地,什么样的工种都能找到。

②老韩的电动车刚一停下,“呼啦”一下就围上来好多人,个个一脸渴望地招呼道:“老板,有活吗?”

③老韩左右看了看,一眼相中了一个面相憨厚个子不高的中年汉子,便客气地说道:“我要搬家,师傅你有空吗?”

④那中年汉子一听高兴地说:“当然有空了,谢谢您照顾生意。不过搬家一个人不行,还得找一个人搭把手。”

⑤老韩说行啊,你找呗。中年汉子一听想也不想,一指人群后的一个人,说:“林子,你跟我去!”老韩一看,那是一个大男孩,瘦得像棵豆芽菜似的,一副羞涩的样子,至多20岁。

⑥老韩要搬的东西不是别的,全是书,他平时就爱买书看书,时间一长竟然积累下了好几千册。

⑦老韩家在二楼,没电梯,中年汉子和大男孩一捆一捆地用细绳捆好书,再扛上肩步行下楼。老韩在一旁照应着,时间一长他看出差别了,男孩太瘦弱了,楼上楼下三四趟一跑便开始狂喘,脚底也打晃了。

中年汉子见大男孩这样子便恶声恶气地吆喝道:“不用你扛了,你专门捆书,给我手脚快点儿!”

⑨大男孩一听脸上显出羞愧的样子,然后低头捆起书来,这么一来只有中年汉子一个人楼上楼下地扛,一时间喘气声像拉风箱一样。过于劳累使得中年汉子脾气越发恶劣,不住大声呵斥男孩:“你能不能快点儿?我一趟书都运下去了,你却连一捆书都没捆好,做事也太慢了,就这样子还要闯社会哩,你以为钱好挣的?”大男孩听了更加慌乱,脸更红了。

⑩老韩看了便跟他下了楼,小声问道:“师傅,那个大男孩是你什么人?”

⑪中年汉子把书吃力地码放在大电动车上,擦把汗狂喘口气,摇摇头说:“是我邻居家的孩子。今年没考上大学,家里条件也不好,他不想上了,要挣钱养家,所以带他出来遛遛。”

⑫老韩听了叹口气,递过去一根烟,说:“才这么大的孩子就不上学了,太可惜!你抽根烟歇歇。对了,你找他来做帮手可吃了大亏了,因为力气活全是你在做。”

⑬中年汉子连忙谢着接过烟,点上,美美地吸了,说:“他还小,活太重的话不小心会累伤的。”

⑭老韩说:“既然这样,你又为什么叫上他?”

⑮中年汉子吐口烟,说:“给他一个挣钱的机会呗,他家里太困难了。”

⑯老韩笑着说:“我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你既有心帮他,可又为什么对他恶声恶气的?人家都被你吓坏了。”

⑰老韩这一说中年汉子迟疑了一下,好像生怕楼上的大男孩听到,声调低低地说:“我是故意这样的,我们都这样对他,每次有活干都叫上他,但都对他没好脸色,这样做是让他晓得挣钱的艰难,好逼他回到学校读书。”

⑱老韩惊讶极了:“你这样做,他可一点儿也不知道感恩,说不定还气你,值得吗?”

⑲中年汉子一脸的平静:“我要他感恩干什么?我们只要他好,有出息,这比什么都强。”

⑳老韩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又问:“可他就挣这么点儿钱,怎么上得起学?”

(21)中年汉子说:“我们大家伙凑呗。告诉你我们已凑得差不多了,就瞒着他一个人,等磨炼他一段时间后再给他。”

(22)在楼上,趁中年汉子又吭哧吭哧地扛了书下楼的当儿,老韩故意对大男孩说:“那人真坏,对你一直大喊大叫的。”

(23)谁知大男孩听了把头直摇,说:“才不哩。他们每次有活都叫上我,还让我干轻活,到最后分到的钱我一分也不比他们少。他们这是照顾我,只是嘴上不说而已,我都知道的。我也不说,因为他们不需要我的滥情。”

(24)老韩沉默了,原来这些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心里从来不乏温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19年7期)

1.选文以“藏不住的温情”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2.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1)老韩一看,那是一个大男孩,瘦得像棵豆芽菜似的,一副羞涩的样子,至多20岁。

(2)中年汉子见大男孩这样子便恶声恶气地吆喝道:“不用你扛了,你专门捆书,给我手脚快点儿!”

3.选文第(22)段中老韩为什么要故意对大男孩说中年汉子“坏”?

4.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5.“老韩”这一人物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2019湖南益阳改编)阅读韩石山的《想起母亲就想哭》,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她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我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我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她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我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我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她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地不屑。我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你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我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不了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我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选自《文艺报》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把握情节、情感变化)

情节

“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

“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

“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

 

 

2.文中多次提到母亲讲的“学好,甭惹事”,通读全文,分别说说“学好”和“甭惹事”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词语含义)

3.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赏析加着重号词语的妙处。(词语赏析)

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着,低头往我怀里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人物形象分析)

5.试比较下面这段话与文中加线句在写法和表达效果上的相同之处。(写作技法)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文章以“想起母亲就想哭”为题,有什么作用?(标题含义及作用)

7.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叙述顺序及作用)

8.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品析语言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下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宇典愈加神圣。我毎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二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嬴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权,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咋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宇典。”王福忽然羞涩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咋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学生们都不说话,王福慢慢把纸包打开,字典露出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一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⑨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节选自阿城《孩子王》,有删改)

1.为了字典,王福做了哪些事?

2.一本小小的字典,为什么会成为“圣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抓住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1)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出一个纸包,走过去,到王福手上。

(2)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好,一下到班长手里。

5.文中的“我”通过“赌字典”这件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是什么?

6.结合选文,分析王福这个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蒲扇摇曳旧时光

①过了夏至后,天渐热了起来。傍晚时分,疯玩了一下午的小儿酣然入睡了,看着他发隙间沁满汗滴,我随手就要去开空调。母亲一把拉住我,转身从抽屉里取出把蒲扇来。“还是不开的好,别让孩子受凉了。”母亲摇着扇子轻声道。

②母亲手中的蒲扇,是一种用棕榈叶做成的扇子,我们乡间却喜欢唤它为“麦秆扇”。儿时家住农村,在那个空调不知为何物、电扇也非一般人家能拥有的年代,唯有这种售价不高却非常实用的蒲扇,伴着家家户户驱赶着一年又一年的酷暑。扇子刚买回时,上面还留着淡淡的棕榈的清香,有的扇面上还印有一些粗糙的图案,譬如芭蕉樱桃之类。有些人家会用毛笔在扇面上写下“某某人某年办”之类的字样,我家从不题字,但母亲会用布缝上一圈边加以保护,这是防止用久后蒲扇的边沿会开裂。母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每过一些时日,她还会将蒲扇浸在清水中泡个十来分钟,然后晾干,并不忘洒上几滴花露水,说是这样能延长扇子的寿命,且扇出来的风带有香味。

③看着那把已光鲜不再的蒲扇在母亲手中摇曳,我不由想起儿时夏夜的画面。吃过晚饭,左邻右舍便打来井水将院门前洒湿,继而搬来竹床、凉椅,围在一起话家常。我们小孩子静不下来,不是捕萤火虫抓知了便是追打嬉闹。往往一身臭汗时,母亲便将我拉在身边,摇动着手中的蒲扇为我扇风。慢慢地,耳畔的蛙声似乎也不聒噪了,天上的星斗也渐渐模糊了起来。在母亲制造的习习凉风中,我很快进入梦乡。后来,家中相继买了吊扇、落地扇,可母亲依然固执地使用着蒲扇,今日想来,一方面缘于母亲是个念旧的人,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为了省些电费。

④在蒲扇的新旧更替中,我成人成家,继而在小城买房安居,母亲因为要帮我照顾孩子,也随着住了过来。如今夏日里家中消暑散热的电器可谓不少,每个房间都有空调、空调扇不说,就连电脑上也接有USB风扇。当然,书房里也有几把做工考究的竹扇,不过那是我学人家攀风附雅点缀用的。唯有母亲,始终难以割舍对蒲扇的一往情深,珍藏若宝。

⑤看到母亲的手有些酸了,我便接过她手中的扇子,扇把儿部位早被母亲捏得汗津津的。其实在过去的岁月里,母亲每每给我带来清凉的同时,自己哪次不是累得满头大汗啊。而母亲,正如这把寻常不过的蒲扇一般,朴实无华,默默无闻,却在燃尽生命之火后逐渐被我们遗忘。

⑥“圆形的老蒲扇啊,尘封着古老的乐曲,又被轻轻摇起,划出的道道弧线啊,吟唱着经久不息的歌谣。”蓦地想起这首不知名的歌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山西日报》,作者:张勇。2019.7.10)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面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行文思路梳理)

天气渐热,母亲为儿子摇蒲扇→________→在蒲扇更替中成人成家→看到母亲手酸,接过母亲手里的蒲扇→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正如这把寻常不过的蒲扇一般”?(内容理解)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赏析)

(1)母亲一把拉住我,转身从抽屉里取出把蒲扇来。“还是不开的好,别让孩子受凉了。”母亲摇着扇子轻声道。

(2)慢慢地,耳畔的蛙声似乎也不聒噪了,天上的星斗也渐渐模糊了起来。在母亲制造的习习凉风中,我很快进入梦乡。

4.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记叙顺序及作用)

5.联系上下文,请在文章最后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以收束全文。(补写句子)

6.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旧时光的怀念。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文章主旨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