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文阅读 口罩:隔离线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如尔湖地区沿...

说明文阅读

口罩:隔离线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如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他切断了传播途径,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的则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的传染病”。

⑤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爆发。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并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共造成了世界____万至1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班牙流感传播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⑨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外线、带清凉感等个性化品类也不断面市。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抗击肺鼠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C.“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使口罩变成了公众常备物品。

D.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2.第⑤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_____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_____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分析原因。

这场瘟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

4.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请写出两大事件。

 

1.B 2. 列数字 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3.不能删去。“短短”强调时间之短,说明了瘟疫扩散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4.1910年冬,在哈尔滨鼠疫中,伍连德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1918年,“西班牙流感”使口罩成为公众常备物品。1952年,伦敦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口罩成为对抗污染的必需品。 【解析】 1.B.有误,由原文第⑥段中“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可知“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是错误的。故选B。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这次疫情造成的后果之严重。 3.本题考查词语作用的分析。“短短4个月”,从时间上进行了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短短”说明了时间短,瘟疫蔓延速度之快,造成的死亡人数数量之多。 4.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概括。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第一件事是在①②③段,可概括为:1910年冬,在哈尔滨鼠疫中,伍连德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第二件事在第④⑤⑥段,可概括为:1918年,“西班牙流感”使口罩成为公众常备物品。第三件事在第⑧段中,可概括为:1952年,伦敦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口罩成为对抗污染的必需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文重读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就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⑤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⑥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选自课文,有删改)

1.最适合做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

A.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B.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C.按照字面解释,就难以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理性分析并驱遭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

2.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关系,再以诗歌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B.“长河落日圆”的“圆”用得不恰当,这样落日和朝阳并没什么不同,意境缺少独特性。

C.作者要多观察、思考,将感情寄寓在文章中,而读者只要多做抽象分析,就可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D.作者随便地集合文字,也可以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第④⑤段关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就大漠上炊烟的来由、风吹烟会曲折、落日圆的本来的样子来研究、考察,就不能领会诗意了。这是反面论证。

B.如果想象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所构成的北方特有的旷远荒凉而静寂的画面,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这是正面论证。

C.读者不曾到北方,却能由这两句诗想象大漠的旷远、荒凉而静寂之美,这样扩大了眼界,获得了审美愉悦。这是举例论证。

D.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反面论证来论证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踩踏,践踏。②挞: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而之           异: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如初   复:又

D.冕小儿,恬不见         若:好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刮目相待                 是日定矣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每至晴初霜

C.冕因去,依僧寺居           策之不其道

D.大兄何见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查看答案

古诗鉴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

2.下列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B.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我报路长嗟日幕,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陆游《游山西村》)

(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达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

(6)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身学识的缺乏,《礼记•虽有嘉肴》中有相关的表述:是故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上溯屈原、贯谊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经周软颐、王船山等人发展,后由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毛泽东等人发扬光大。而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衡阳石鼓书院是湖湘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学校组织参观石鼓书院,要求学习下列先贤名言,并引用其中一句,写一段励志感言,不少于30个字。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船山:“知行相资以为用。”

毛泽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石鼓书院向社会征集宣传语,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一句,建议以“走进石鼓书院,……”为句式续写句子,也可以自拟句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