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文《邓稼先》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

阅读课文《邓稼先》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②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③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④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⑤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⑥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⑦“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⑧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⑨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⑩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⑪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请说说第②段中“家喻户晓”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4.结尾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1.“家喻户晓”一词写出了奥本海默的知名度之高,这是因为他对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的贡献很大。奥本海默的“家喻户晓”与下文写邓稼先的“鲜为人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对即可) 2.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指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的相同点,然后用“可是”指出两人的不同,引起下文对两个人不同点的叙述。 3.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写奥本海默随意打断别人的报告,突出他的“锋芒毕露”,与下文邓稼先“从不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说明中国社会和邓稼先这样品德高尚的人物的出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像邓稼先这样的人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联系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家喻户晓”的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文中用“家喻户晓”一词写出了奥本海默因“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而成为美国几乎尽人皆知的人物,而从标题和内容看本文的主要人物是邓稼先,所以第②段写奥本海默“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从结构上看与下文写“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构成对比,从而突出邓稼先的忠厚朴实。 2.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而中间段的作用通常是:承上启下、照应开头、做铺垫、埋下伏笔、对比等。本文第②段写奥本海默“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因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第③段先指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承接了上文,然后指出“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而第④段和第⑤段分别写了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和邓稼先的“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的不同点,所以第③段又有启下的作用。 3.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解答此题时要结合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及与下文的关系。文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奥本海默不顾及作报告者的感受而肆意打断其报告的行为,表现了他气盛张扬,而从标题和内容看本文的主要人物是邓稼先,所以写奥本海默的个性也是为了和下文写邓稼先的“忠厚平实”“从不骄人”形成对比。 4.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主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和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性格和为人的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高尚品德,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的奉献精神,突出了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2019年11月1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カ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根据下面三则材料,说说你对“红旗精神”内涵的理解。

材料一:2019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讲述了“狱中绣红旗”的故事:小说《红岩》中,江姐含着热泪在狱中绣红旗的故事成为经典。这个故事,来自小说作者罗广斌的一段亲身经历。1949年10月7日,当时仍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中的罗广斌和一些革命志士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们怀着美好的畅想,拆下红色被面,粘上用黄纸剪成的五角星,在狱中秘密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并将其藏在牢房的一块地板下。

材料二:重庆云阳人屈银华就是第一代中国登山运动员之一,他们以血肉之躯搭建“中国梯”,将国旗插上了珠峰之巅。

材料三:“我要看到五星红旗升起。”2019年10月27日,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中国八一军事五项队交出了破5项世界纪录、平1项世界纪录的成绩单。作为曾经在世界军事五项赛场上叱咤风云的“世界第一女兵”,军委训练管理部军事体育训练中心副主任王恋英说:“升国旗、奏国歌、扬国威、振军威,是一代代军事五项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A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B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1)A段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

(2)B段中祥子“连哭都哭不出声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 ,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

(2)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3)刘禹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现诗人登台远眺,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诗人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19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

C.冯宗璞,中国当代女作家。她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有《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等。

D.杨绛,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干校六记》《将饮茶》等。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敏捷地捕捉到了鲁迅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精神、气质。

B.《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念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一棵小桃树》中运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人们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的深刻感悟。

D.《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重点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到“我”渴慕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这件事,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