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题二:告别游戏,学会自律;告别父母,学会自立;告别过去,学会珍藏……每次告别,...

文题二:告别游戏,学会自律;告别父母,学会自立;告别过去,学会珍藏……每次告别,都让我们成长。请以“在告别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

 

例文: 在告别中成长 是航船就不能永远停留在温暖的港湾;是雄鹰就不能永远待在舒适的窝内;是鲜花就不能永远依附在温室中。人也是一样,告别中,心灵的成熟,感情的升华都在不断发生。在一次告别中,我学会了珍惜,懂得了真挚,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快快快,儿子把毛巾、牙刷、拖鞋、洗头水拿来,快!”妈妈催促着。“妈,不过只是一次军训,又不是什么野外生存训练,不至于的!”我边玩着游戏边回答着妈妈。“不行,万一准备不全到那里没得用该怎么办啊!”我只好执行我的妈妈的命令。 终于到了告别的时刻。此时的我坐在车里向车窗外望去,妈妈的身影在漠漠的人群中,她挥着手,这是我第一次与她告别去远方,不知怎的,心里空落落的,似乎是想念妈妈吧,可心中却有一丝忧虑。 到了军训营地,我开始整理宿舍,忽然猛地想起我的眼药水没有带,我的心顿时变凉了。当我无奈地打开旅行包时我惊呆了——两瓶眼药水静静地躺在我的衣服上。我冰凉的心渐渐地回暖了,心中无比地感谢妈妈。我想这就是孟郊所说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吧。可是慈母手中拿着的不是丝线,而是比丝比线还要密还要浓的爱,而游子身上穿的不仅是衣服而且是慈母爱的屏障。在游子离家之时慈母心中都是儿子,装的满满的爱的容器令游子心中无不感激。这次告别让我懂得了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记得父母的恩情,无论在哪里心中总要怀着感恩、回报。 生活中时常存在着告别。即使告别中也不要忧伤,因为一次告别就意味着一次成长。 【解析】 本题为全命题作文,采用了“引导语+全命题”的形式,引导语起到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欲望的作用。引导语用一组排比句阐释了“告别”的含义。“告别游戏,学会自律”这里的“告别”是一种放弃,放弃自己的一些恶习,学会自我约束,这是一种成长。“告别父母,学会自立”这里的“告别”是一种独立,从父母构建的温室里走出来,独自面对风雨,学会独自处理一些事情,这是一种成长。“告别过去,学会珍藏”这里的“告别”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珍藏那些让自己感动的人或事,与过去再见,展望美好的未来,这是一种成长。题目中对于文体有明确的要求:记叙文。创作本文时,应从自己的真实生活选取材料,以一次或几次“告别”为主要写作内容,以自己从这些“告别”当中获得的成长体悟为表现的主旨,抒发自己对于“告别”,对于“成长”的真实体悟和真挚情感,做到以真动人,以情感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题一:感动在我身边

要求:(1)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请用几个词语概括。

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3.选文插叙了小茅屋的来历,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势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

C.解放军战士是小茅屋的建造者,梨花姑娘和一群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的照料者,所以他们才是小茅屋的主人。

D.本文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朴实民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做难事必有所得

徐长才

①金一南说:“做难事必有所得。”诚哉斯言!这也是金一南的亲身体验与成功之道。金一南年轻时,在一家制造玻璃瓶的工厂当工人,他开始吹拉的玻璃瓶都是奇形怪状的,没有一个成形的。他下定决心,刻苦钻研,三个手指头的肉都烫坏了,终于制作玻璃瓶子又好又快又多。后来,金一南考取了军事院校,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英语,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他常常废寝忘食地研读与搜集大量红军资料,不畏劳累地写出了多部有关红军研究的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敬重。

②多年前,画家、航海家翟墨明知一人驾着无动力帆船进行环球航行,是无比艰难的,更有生命危险,但他觉得这样的航海可以为祖国争光,可以在征服海洋的同时征服自己、超越自我。于是,在缺乏航海经验的情况下,他还是买了条旧帆船,毅然决然地从山东日照出发,进行远航。途中,他经历了千难万险,在穿越印度洋时,遇上狂风暴雨,浪高七米,随时都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那时,他把自己绑在船的甲板上,小腿上绑着水手刀,任凭风吹浪打,随时做着死亡的准备。经历了七天七夜,他才脱离了险境。在经过海上美军某基地时,被美军关押。美军在搞清他的真实身份后,又帮他修好了船,友好地送他继续航行。在大西洋的一个海域,虽然风平浪静,长久的寂寞又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恐惧,但他挺了过来。有一条巨鲨,尾随在他的船后很多天,他也没有被吓倒。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土著人待他很友好,酋长的女儿还想嫁给他,但为了完成环球航行的大业,他毅然地“逃”了。经过好望角时,那里的人们被他的勇敢行为所感动,举办宴会邀请他。当他继续航行时,停在那里的所有船舶都鸣笛为他壮行。经过两年多的拼搏,翟墨终于又回到了日照。翟墨实践了“做难事必有所得”。

③达尔文年轻时就在学习和钻研动植物学上下功夫,能细心地对一些动植物进行反复观察,有时连吃饭也忘掉了。他大量采集植物和昆虫,把它们制成标本。后来,他大胆地好不容易在英国乘上了一艘到南美洲去的邮轮,孤身一人到南美洲进行动植物考察和收集样品。在那里,他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经历了很多风险和磨难。通过多年考察、搜集和研究,达尔文撰写了巨著《物种起源》,表达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推动了世界生物学的进步。可以说,达尔文的卓越成就是他不畏艰苦和敢于做难事而取得的。

④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要想做出令人惊羡的成就,不想做难事是不行的。有些人贪图安逸,做事拈轻怕重,生怕吃苦受累,生怕多费了心血多动了脑筋。这样想这样做,怎么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难事不难,只要肯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妨敢于、乐于多做点难事大事,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

(选自《做人与处世》)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苦与乐”的理解。

 

查看答案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仙则___________________ (2)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有龙则灵                   (2)南阳诸葛庐

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谈笑有鸿儒”既表露了刘禹锡交朋识友,皆是高洁之士、博学之人,也展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排比手法,表现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此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情怀。

D.本文的文体是“铭”,它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