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我与芦花有个约定 吴建 ①“芦花没有什么看头。”日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我与芦花有个约定

吴建

①“芦花没有什么看头。”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这样写道,的确,芦花极普通,极平常,不能和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相比。而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

②记忆中,故乡的小河滩上有那么一片茂密的芦苇,鸭知水暖的季节,还在襁褓中的芦苇,从河滩边抬起头来,尖尖的,嫩嫩的,几场春雨过后,笋样的身子由细变粗,(A) 芦芽不断地跃出水面,像玉米拔节似的往上蹿,继而又长出颀长的叶片。端午节过后,芦苇一个劲地疯长,芦苇顶部抽出圆锥形的花穗,初绽新蕾之艳。盛夏三伏,花穗渐渐蓬松,毛茸茸,软绵绵,我们信手一捋,花穗会分解成无数个小绒球,轻轻一吹,天空中便有六月飞雪。等到了重阳、霜降之时,百花凋谢,草木枯萎,芦花益发显得超凡圣洁,远远望去,河边一片霜白。初冬,北风一吹,花絮飞舞,纷纷扬扬,我们从河边路过,花絮就会飘在我们的头上、脸上、身上,柔柔的,好温馨。

③进入中学后,紧张的学习生活让我很少接触外界,我似乎再没见过芦花。偶尔乘公共汽车外出,我总会眺望车窗外的风景。在河湖的四周,吸引我的也许不是那一排排整齐的道旁树,而让我整个人精神起来的,却是河滩边的芦苇丛。然而,随着河道的整修,原本长在河滩边的芦苇丛都慢慢地消失了,那芦花烂漫的日子,那花絮飘舞的时节,已经很难再见到了……曾经熟悉的事物,因经久的阻隔而变得遥远、陌生。

④于是,芦花成为我心灵中的一种追忆,以至在读到越来越多的描写芦花的诗文时,变为一种很深的情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种飘渺朦胧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愫,却是以蒹葭(芦苇)起兴。(B)虽然译注中说是苍绿的芦苇,我却固执地想到芦花。芦花的洁净、飘摇,不是更有一层美丽而忧伤的色彩吗?“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空旷高远的蓝天下,那一蓬蓬一簇簇一片片洁白的芦花,清雅飘逸,漫舞轻扬,像写在大地上的诗行。“西风又转芦花雪,故人犹隔关山月。”飒飒西风里,那一支支芦花承载着多少浓情和爱恋。日本作家德富健次郎,以芦花为笔名。那不到600字的散文《芦花》,写得那样清新别致。退潮时,“露出满是小孔洞的干沙滩,带有泥巴的芦根处有小螃蟹在爬着”;满潮时,两三里长的芦洲与河海相连相通。远处,帆影点点,渔歌频传;近处,“一望无际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从远处望去,蓝天、白花、碧水,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清新的独特画面,衬得芦花更美丽、更潇洒、更诱人!

⑤芦花洁白,风采浪漫,摇曳着轻盈的身姿,若雪,似云,更似披着雪白婚纱的娇羞新娘,在梦呓中舞蹈。她似花非花,似雾非雾,似白淡白,貌不出众:她无色无香,蜂蝶远离,却怡然自得;她平淡无奇,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她风姿高雅,安适而宁静。

⑥我多么想再看一看“苇花半起时,晚凉有清香”的芦花。去年元旦,我和几位友人去江心小岛长青沙游玩。正是寒潮来临,天色阴晦,沿途河畔一派萧疏景象。突然有人惊呼:“芦花!芦花!”抬眼望去,江边,一片连锦的盛开的芦花。芦花似雪,在寂寞的冬季开得那样烂漫,将寒冬的阴郁一丝丝、一缕缕抹去。难以想象,那么柔弱的植物竟然顶风斗雪,成为寒冬腊月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单纯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芦花,是我童年的芦花,隔了几十年相见的芦花,在诗文中邂逅的芦花。如今,她不再模糊,而是圣洁的白雪之盟,缔结在我心上。

⑦芦花飞雪涨晴漪。在这白露为霜的季节,我与芦花有个约定。

1.选文题目为“我与芦花有个约定”,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写了哪些芦花?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力强。试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A.芦芽不断地跃出水面,像玉米拔节似的往上蹿,继而又长出颀长的叶片。

B.虽然译注中说是苍绿的芦苇,我却固执地想到芦花。

3.如何理解选文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选文第⑤段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1.①童年的芦花②诗文中的芦花③江心小岛顶风斗雪的芦花。 2.A“蹿”这一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芽蓬勃生长的态势,突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B.“固执”本意是“坚持己见,不肯变通”,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芦花的一种执着的浓情和爱恋。 3.通过叙写旅途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家乡芦苇的思念,对其消失的遗憾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新农村建设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农村景观日渐萎缩的担忧。 4.表达方式:描写和议论。作用:再现芦花的浪漫风姿及其高雅淡泊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并为下文再遇芦花做铺垫。 【解析】 1.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第②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童年时不同季节的芦花;从“芦花成为我心灵中的一种追忆,以至在读到越来越多的描写芦花的诗文时,变为一种很深的情结”可知,第④段写的是诗文中的芦花;从“抬眼望去,江边,一片连锦的盛开的芦花”可知,下文写的是江心小岛的芦花。 2.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能力。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A.“蹿”本义指向上或向前跳,用在这里形容芦芽的生长,形象地写出了芦芽生长之迅猛,突出其蓬勃的生命力。 B.“固执”意思是(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用在这里突出了作者对芦花的爱恋非常深沉和执着。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画线句子写的是河道的修整使芦苇丛逐渐消失,“我”很难再看到喜爱的芦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以及对芦花的向往和思念,同时含蓄地说明社会的迅速发展破坏了农村的自然景观。 4. 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芦花洁白,风采浪漫,摇曳着轻盈的身姿,若雪,似云,更似披着雪白婚纱的娇羞新娘,在梦呓中舞蹈”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芦花的姿态之美;“她无色无香,蜂蝶远离,却怡然自得;她平淡无奇,默默无闻,与世无争”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芦花的高洁品格。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不仅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为下文“我”和朋友去江心小岛长青沙游玩时再遇芦花的情节做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冠状病毒知多少

①近日,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备受关注。此前,2003年肆虐的严业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和2012年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技情也都由冠状病毒引起。那么什么是冠状病毒?它会导致什么症状?怎样有效防护?

②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科学家分离出来,因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病毒外表的冠状构造而得名“冠状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此次在武汉发现的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

③冠状病毒的传播史可谓“劣迹斑斑”,它不仅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更是几次严重疫情的罪魁祸首。2012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冠状病毒,以及前几年影响沙特阿拉伯、韩国等地的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在分类上都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病毒。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介绍,目前已知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

④病毒命名很有门道。过去很多传染病命名都与地名相关,如埃博拉病毒由于在非洲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而得名,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的得名也是因为该病毒首次在中东地区被确认。2010年,世卫组织公布的新发现疾病命名指导原则中提到,使用中性、一般的术语代替人物、地点、动物、食物和职业的名称来命名疾病。2020年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现场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为“NCP”。

⑤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一般会出现哪些症状?世卫组织介绍,症状因病毒而异,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出现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肾衰竭,甚至死亡。

⑥目前,虽无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正确的防护手段可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世卫组织建议:要保持基本的手和呼吸道卫生,如用肥皂水和清水勤洗手;养成安全的饮食习惯,如烹调时彻底煮熟食物;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与表现出呼吸道疾病症状(例如咳嗽和打喷嚏)的人密切接触;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等。

⑦找到病毒起源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来源尚未找到,疫情传播途径也尚未完全掌握。不过,有的研究显示,冠状病毒在蝙蝠和骆驼等动物中很常见,只在极少情况下病毒才会发生变异传染给人类。比如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曾报告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可能源于菊头蝠携带的一种冠状病毒,经由果子狸传染给人。世卫组织对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的调查也显示,这种病毒可能源自蝙蝠,先传给骆驼,再由骆驼传给人类。

⑧世卫组织说,随着全球监测工作的改善,可能会发现更多冠状病毒。因此,人类与冠状病毒之间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月21日,有删改)

1.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说明顺序。

3.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很多人感到束手无策,请结合选文第⑥段的内容,给他们提供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某班开展了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三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学期开学,伴随的是学校教室的打扫和布置。2019年2月,在开学前两天,浙江杭州多家家政公司接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订单,这些学生家长都是预约钟点工到学校做教室卫生。对于这件事,网友们开启了一轮辩论。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有人说,假期开学打扫教室的要求很高,边边角角都要打扫一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困难……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全面阐述。习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材料三:

日本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从五年级起开设家庭课。家庭课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的必修课,有系统的教科书和相关实践用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家庭生活与家人、家常饭菜的炊事基础、舒适的衣服与家居、身边的消费生活与环境。

俄罗斯于1993年重新制定了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对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等傚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针对初中学生,课程内容有:设备材料与机器零部件的加工、家政技术、缝纫、食品加工、手工艺制作等。

(1)针对材料一中“雇人打扫教室”一事,某班同学准备以“该不该雇人打扫教室”为辩题,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应该雇人打扫教室”,假设你是反方辩手,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至少说出两点理由)。

(2)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给“雇人打扫教室”的家长发一条微信,对他们进行劝阻。要求:微信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①《虽有佳肴》中,用美味来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洞庭湖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

③李白《送友人》中对仗工整,运用比喻表达离别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④陆游《卜算子·咏梅》中贽美梅花即使化成泥土也不忘向人间播撒芳香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片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①控:连接。②磴:山道的石阶。③循:顺着、沿着。④淙:形容水流动的声音。⑤山门:寺院。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石以为底(全:整块 B.日光下(澈:清澈)

C.石梁,循两崖(度:测量) D.盛夏亭午无暑气(虽:虽然)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小潭 自高淙 B.潭中鱼可百头 不能容十

C.心乐 山胜盖自此始 D.不动 前瞰涧水

3.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语言凝练,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描画了树木、茎蔓的种种姿态。

B.(乙)文详写了百丈山上的石磴和小涧,而略写了山门处的景致,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

C.(甲)(乙)两文都属于山水游记,都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寓情于景。

D.(甲)文描写潭水的清澈,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乙)文则从正西描写的角度来突出涧水的清澈。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请用“/”给下而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循碰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