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纪念辛亥革命 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辛亥革命,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A.110 B.90 C.95 D.100
2011年11月3日和11月14日, 和 成功实现了两次交会对接,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我国载人航天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和重大的技术跨越。
A.天宫一号 神州六号 B.嫦娥一号 神州六号
C.天宫一号 神州八号 D.嫦娥二号 神州八号
材料一:2012日5月1日上午,第14届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京举行。自上一届中美科技联委会2009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以来,中美科技创新合作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尤其是在能源领域,中美成立了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两国5年共同出资1.5亿美元,支持清洁能源汽车、清洁煤和建筑节能领域的联合研发。在两国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中美成功举办了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和青年科技论坛,即将启动“青年科技骨干访问计划”,每年由中方选拔12名青年科技人员访美。为提升中美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中国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幅度提高科研活动国际化程度。鼓励研发机构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支持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还将逐步加大国家科技计划的开放力度,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区域科技合作中心和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特别是支持中国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支持外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等。
材料二:第14届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2012年5月1日上午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去贺信。 胡锦涛在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中美两国都认识到科技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积极推进科技合作。 胡锦涛表示,相信在中美两国政府和科技界持续不断的努力下,中美科技合作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上述材料体现了初三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哪些重要观点?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10分)
“8把锈迹斑斑的铁四牙、6把尘土封存的锄头、12把长钩刀,24年的坚持不懈,数条乡间小道的平坦……”这些在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他就是临高县林城镇宫花村92岁的黄吉贞。
“人的一辈子很短,不能白活,要给后人留点什么。”抱着“我得为群众服务”的想法,黄老从1987年就开始了义务修路生涯。25年来,他为修路共填土杂方约4000多立方,清理灌木丛及荊棘约6吨。如今,村里的路变宽了,变平了,就连邻近的乡村小道都留下了他修路的身影。“我会继续修下去,直到村里通上水泥路。”黄吉贞坚毅地说,只要还能动,他会一直修路。“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情,这是我和老伴长寿的秘诀。”
问(1)你是怎样认识和评价黄吉贞老人的行为的?请说明理由。(3分)
(2)“人的一辈子很短,不能白活,要给后人留点什么”; “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情,这是我和老伴长寿的秘诀”。黄吉贞老人的人生观和长寿秘诀给你什么启示?(不少于四点,4分)
西安市王炎德、李新华、程运生、陈双川等9名尿毒症患者因不堪忍受长期的病痛折磨和经济压力,商议欲“安乐死”,让自己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将遗体捐献给医疗单位。他们年龄不一、职业不同、经历各异,但都为尿毒症患者。由于肾功能丧失,他们全靠做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每到透析前,他们都感到极度痛苦,浑身疼痛,恶心呕吐,整夜整夜地失眠。为了减少尿液生成,这几名患者平时再渴也不能喝水,如果忍不住喝了水,心脏就会因为体内水分太多而负担过重引起心衰。对这种生活,他们已不堪忍受。做血液透析时间最长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日子对我而言,每一天都是漫长而痛苦的。”68岁的程运生说:“我两周就要做三次透析,身体虚弱得无法动弹一步,整日呆在房子里像蹲监狱一样。”认为自己的病拖累家人也是这9名患者欲“安乐死”的一个原因。陕西经贸学院的李新华老师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最基本的治疗每月也得4400多元,虽然单位和亲戚朋友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对于家庭来说,负担仍然很重,好多事情都耽误了。正是在这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他们感到活着太痛苦了,觉得不如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问(1)我们为什么要努力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3分)
(2)公民行使生命健康权的主要方式有哪些?(3分)
(3)有同学认为,一些身患绝症、饱受疼痛折磨的病人,身处生不如死的困境,如果他们自愿放弃生命、结束痛苦,社会应该支持和帮助他们实现“最后的要求”。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为什么?(2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这一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大力倡导和发展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D.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