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说,最近 10 年,我国失去90万个村落,其中很多是古村落,令人忧心。位于广州北部的某村是一个有 800 年历史的古村落,是一部岭南文化的活化石。该村的代表性建筑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保护大奖。但是,由于当地干部群众对古村落的价值认识不够,加上资金短缺,古村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人为破坏和旅游无序开发的冲击,近五成的房屋倒塌,且布满了青藤和杂草。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保护好古村落,让子孙后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从弘扬中华文化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要保护好古村落。
(2)你认为当地政府在保护古村落问题上应怎样有所作为。
(14分)发展科技、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状况(2014年统计)
注:近几年,我国每年大约产生专利技术约7万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万项,数量居全球第二,但转化率远低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远超 70%。
材料二:2015年,部分重点高校将在广东试点综合录取
材料三:广州在发展教育、科技方面也是动作不断。广州科交会通过建立创新科技成果线下网上交流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广州市正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状况等。
(1)结合材料一和注,说明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综合材料一、二、三,请为广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建议。
(12分)现实中有一些两难情境,考验着我们选择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一:李某因生活拮据,利用职务便利将仓库中价值1000元的电子器材私带出去转卖获利500元,被同事王某发现。厂方报警,找王某核对案情。王某陷入纠结:自己与李某是好朋友,李某是家中独子,还有8 旬老母亲需要赡养,况且李某是初犯,案值也很低。
(1)用诚信做人的有关知识分析王某该如何选择。
情境二:陈某因被拖欠 450 万巨款讨债无门,铤而走险在海珠桥上演“跳桥秀”;某制衣厂几名工人因与厂方发生劳务纠纷,也相约到海珠桥“跳桥秀”。他们的行为,堵塞了交通,扰乱了社会秩序。对此,有专家建议将“恶意跳桥”列入刑法,加大惩罚力度。
(2)用权利义务的有关知识分析“跳桥秀”。
(3)结合情境一、二,评析法律的作用。
(10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重点搞好扶贫攻坚。在民族地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加大双语教育力度,注重培养民汉双语兼通人才。
从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国家实施上述举措的意义。
(10分)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回答下列问题。
(1)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国努力保障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辩护辩论权、申诉权等权利,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
这些措施表明,在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坚实的 保障。
(2)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请解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的含义。
著名媒体人柴静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再度引发全社会对空气质量等环保问题的高度关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2013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文件,严控资源消耗,严格环境准入,旨在形成环境优化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倒逼机制。下列措施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环境问题的是( )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全面采用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大气质量标准
③调整产业结构,实行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
④优化能源结构,推广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面对严重的区域性污染,2015年,广东率先公布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将其纳入企业征信系统,提高企业环境违法成本和处罚威慑力;佛山组建专门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环保警察”;广州力争年底淘汰所有重污染的黄标车。这表明( )
A.环境污染的治理取决于政府的财力
B.环境污染的治理取决于政府的决心
C.重典治乱,不惜牺牲经济遏制污染
D.严格执法,用法治的思维重拳治污
3.“人类与污染之间的战争,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要站出来做点什么,我要做的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事。”《穹顶之下》的结尾词清晰地揭示了环境问题面前公众的责任,那就是( )
①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 ②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③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④参与环境问题的公众监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