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调查研究报告,选取广东的八个城市17所中学的1742名初中生。调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的有50.7 %;52.5 %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向他人轻易表露不良情绪;35.7%的学生经常向父母发脾气;67.6%的学生经常会提醒自己忘记不愉快的事情,但在真正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却只有44%的人表示能摆脱消极情绪或正确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情;不喜欢与他人沟通,占37.2%,与父母沟通有璋碍的占42.3% ,不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父母昨占81.3%。材料二:教育部新修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初中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同学、老师及父母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据悉,你校正在开展“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谈谈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两个方面即可。4分)
(2)请你谈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两个方面即可。4分)
(3)请你提出有效管理情绪的具体办法。(两个方面即可。2分)
材料一:蜿蜒于绝壁之上,穿梭在峻岭之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到今天已整整流淌50 年。50 年前,林州十万大军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引一渠清水进家门,把中华民族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今天,中华儿女拓荒创业,红旗渠精神在时代中淬火升华,历久弥新,为中国梦续航增添新动力。
材料二:红旗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中国精神,汇聚着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如今,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心聚力、激浊扬清的精神力量。红旗渠精神,必将为我们注入源源不绝的正能量。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l)当年林县人民创造的奇迹,对今天我们青少年成长有何启迪?(两个方面即可。4分)
(2)请你谈谈对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内涵的理解。(两个方面即可。6分)
材料:2014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0周年。如今,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 亿多人,互联网普及率接近50%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就达到5 亿。互联网已日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环节,无论是信息获取、通信联络、社会交往、购物理财,抑或学习、工作与娱乐,互联网为这些日常行为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也使得我们对它更加依赖。互联网还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增强了官民互动,开辟了网络民意渠道,推动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民主。互联网对经济生活的改变最为显著,“互联网+”模式给各个行业带来创新发展机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烦恼伴随成长而来,互联网世界迎来的不仅仅是阳光:脏话谩骂、网上色情、水军汹涌、网络谣言、制假售假泛滥、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作不断、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网络服务差且费用高等等,中国互联网发展任重道远。2014 年2 月27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2014 年11 月24 日,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主题是“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l)青少年应如何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适应信息化社会?(三个方面即可。6 分)
(2)请你为国家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献计献策。(两个方面即可。4 分)
——请你辨析(10分)
2014年10月加日至23 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走路、吃饭、坐公交,甚至是骑车时……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空闲时间,他们总是拿着手机看。在一些公共场所,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人,长时间保持着低头状,手指轻点触屏,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每个人都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这些人不知不觉就成为了“低头族”中的一员了。对此现象,正确的认识是
A.享受科技生活,引领生活时尚,值得点赞
B.漠视生命,损害健康,不值得提倡
C.沉溺虚拟空间,远离现实生活,不利于自身成长
D.增进沟通交流,和谐人际关系,有益身心健康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累积,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等。新形势下,走出经济发展困境,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
A.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B.全面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D.重质量、讲效益,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