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张路每天早上出门,总要灌上满满一大瓶水带到学校。妈妈对他每天要喝掉这足足2升水感到有点疑惑。张路解释说:“最近班里的同学正在为足球赛做准备,每天男生们踢过足球后总是渴得要命,天天买矿泉水太浪费,有些人就喝水龙头里的自来水,我觉得不卫生。我多带点水,大家一起喝。”
材料二:扬帆为人腼腆,他很羡慕当班干部的张路在任何时候都能落落大方。张路便常常带着扬帆参加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逢人便说这是自己的同学扬帆。久而久之,在张璐的帮助和熏陶下,扬帆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在日记里说:“我很庆幸有张路这样的好同学,他使我变得开朗,变得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变得敢于在公共场所讲话。总之,他使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1)明理:这两则材料共同表明了什么?
(2)列举:相信你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和行为。请列举两例,与大家分享。
(3)意义:请你谈谈张路这样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判断说理:在食堂打饭时,如果没有老师和学生会干部监督,你会主动排队吗?为什么?
材料一:语文课上老师念错了一个字,细心的王玲发现了,站起来说:“老师,你念错字了。”没想到老师的脸色一下子变了,“怎么会呢?我怎么会念错,一定是你搞错了。你好好听课,不愿意听就出去。”王玲本想辩解,可是一下子被老师的表情吓住了。
材料二:自习课上,班内的同学可欢了,有说的,有笑的,还有追逐打闹的,教室里乱作一团,班长王强勇敢地站起来维持秩序,他大喊:“大家静一静,好好学习好不好?”巧合的是班主任也走进来,正好看到班长站着说话,班主任生气了,“好啊,你还是班长,带头捣乱啊,你是存心把我们班搞得一塌糊涂啊。”班长本想辩解,可看到老师正在气头上,就什么也没说,等到下课,他走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1)材料一、二中的两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俩的处理有什么不同?
(2)他俩的处理方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情景一:在上学的路上因为你骑自行车撞了人而又不肯认错,于是交通警察把你叫到岗亭前,当着众人的面批评你。
情境二:在上课的时候,你脱掉鞋和袜子,脚发出难闻的臭味,同学们怨声载道,老师也批评了你。
(1)以上情境中“你”大丢面子。说说看,你能怪谁?
(2)运用所学知识,说说“怪谁”的理由。
张丽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后,张丽得到了同学们的许多关照,但她对别人却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们渐渐疏远了她。
(1)同学们疏远张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要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张丽该怎么做?)
尽管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地区达85%,但还有15%的人口地区只能普及6年甚至3—4年的小学教育。我国每年有500多万适龄儿童未完成初中教育,其中近2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6年小学教育,他们不能和我们一样享受在学校里学习的权利。
(1)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2)这段材料启示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受教育权,你该怎样珍惜这一权利呢?
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和一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相约见面。一天,当那个青年人如约而来时,本杰明的门开着,屋里一片狼藉——青年人颇感意外。本杰明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我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说着他轻轻地关上了房门。不到一分钟时间,门又打开了,他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青年人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屋内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桌上放着两杯香气十足的红酒。可是,没等青年人开口,他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青年人一下愣住了:“可是……我还没有向您请教呢。”“这些……难道还不够吗?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1)读景明理:本杰明的做法是想告诉青年人什么?
(2)“一分钟”比赛:如果请你参加“一分钟”能做什么的比赛,你能说出四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