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政治试题 >

据调查,8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不良信息有关。在犯罪的未成年人中,经常进网吧...

据调查,8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不良信息有关。在犯罪的未成年人中,经常进网吧的占93%,沉溺网络的占85%.这说明(   

A.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应该拒绝上网    B. 网络世界很精彩,沉溺其中在所难免

C. 互联网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    D. 要正确对待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对待网络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辨别鞥能力,题文中的观点表明,沉迷于网络容易使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作为未成年人,要正确对待网络,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其中ABC观点绝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初中学生陈某,读初一时经常旷课逃学,在家玩电脑,屡教不改。升入初二后,他沉迷于上网,为了去网吧,花完零用钱就偷家里的钱,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和学校的电脑零部件去卖,结果被处以行政拘留。初三上学期在网上结交了一些损友,一起在社会上滋事生非。一天,为了网友的“哥们义气”,他参与打架斗殴,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手刺成重伤,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三年。运用学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案例中,陈某的什么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什么行为属于犯罪?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3)陈某由最初的不良行为走向违法犯罪说明了什么道理?

(4)我们青少年应该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丰富多彩的岁月,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每个人开始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青春更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成长的欢乐与烦恼,人生的感悟与梦想,在这里汇成了一支独特的青春旋律。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应该在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中,唱响青春旋律之歌,实现精神的发育与生命的丰盈。

(1)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2)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查看答案

材料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孔子说:“行己有耻。”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材料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材料四: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1)你怎样理解材料一语句中的“格”?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哪些“格”?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的两句话?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名言,要求我们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应该怎样去做?说说榜样具有怎样的力量.

(4)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不少例子表明,没有确切原因的夜不归宿,是临近或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征兆之一。据调查,在100个未成年犯中,绝大多数犯罪行为是利用夜晚的时间完成的,而且不少违法行为实施后,他们都没回家。

(1)这个案例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2)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未成年人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查看答案

判断下列情景中的观点或做法,在括号中填“正确”或“错误”,错误的写出做法,正确的说明理由。

情景三:初中生小磊平时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老师教育他,他却顶嘴说:“我又没有违法犯罪,干嘛大惊小怪!”

判断:

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