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57.8%的青少年选择微信作为与朋友沟通的媒介,有41%的青少年会把网上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加入自己的朋友圈,有59.4%的青少年会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家人或朋友的照片。高达69.6%的青少年相信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甚至很多青少年相信诸如不转发信息就代表没爱心、不孝顺,不转发信息,家人将会如何如何等诅咒式的理由,就随意转发了。还有37.1%的青少年使用过微信支付进行消费。
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违法犯罪频发,不法分子通过一些违法违规网络服务平台,传播获取钓鱼木马、个人真实身份和账号信息,利用网络改号电话、短信群发器等大肆实施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此,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决定从2016年5月初开始集中开展涉网络诈骗等多发性犯罪网络服务平台专项整治行动。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二说明,公安部开展上述专项整治行动有何重要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青少年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低俗信息专项行动,这启示我们
①要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②要远离网络生活 ③在网上要传播网络正能量 ④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有人认为,网络是个开放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表见解的权利,因此,我们可以在网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观点错误的原因是
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②上网要遵守法律这一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公民有言论自由,但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
④网络的应用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人民网统计: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们通过论坛、微博、手机等互动渠道,“我有问题问总理”参与人次达到百万人之多,网民围绕住房、养老、就医、食品卫生安全等。政府建立网络平台或公众号的作用有( )
①有利于群众向政府部门提意见和建议②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④有利于群众监督政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而没有门槛的发言权,很容易放大自我,忽视别人的存在。“任性”的发言,可能会埋下不友善的种子。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交往中,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 ②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③互联网是虚拟世界,对一些扩大自我、“任性”跟帖,不要太在意 ④网络跟帖发表意见时,应具有严格的法制观念和向善的道德意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根据“两高”的司法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这提醒我们( )
①远离网络是保护自己的最佳选择
②实事求是是网络交往的基本要求
③遵守道德是网络交往的最高准则
④遵守法律是网络交往的行为底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