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政治试题 >

下图表明了违法行为和犯罪两个概念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不能用类似图形表示的有 A. ...

下图表明了违法行为和犯罪两个概念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不能用类似图形表示的有

A. 主刑一一拘留

B. 刑罚一一主刑

C. 附加刑一一驱逐出境

D. 社会规则一一法律

 

A 【解析】 本题考查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所以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是包含关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拘留属于行政处罚,A观点错误,B观点错误;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C观点正确;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D观点正确,因为本题是从错误角度考查,所以选择A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不少同学嗜好上网打游戏,个别同学为筹钱去盗窃、抢劫,做出了违法犯罪的事情,受到处罚。这说明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应该

A. 有足够的勇气,主动承担责任

B. 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违纪的范围内

C.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D. 钻法律的空子,避免自己受罚

 

查看答案

2018年3月3日,上海男子孟某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拍摄含侮辱性语言的视频并上传网络,还称自己要开直播、求打赏。3月7日,孟某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8日。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孟某的行为亵渎了民族尊严,逾越了我国法律的底线

B. 启示我们要加强公民的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C. 孟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受到了法律制裁

D. 孟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受到了刑罚处罚

 

查看答案

2017年12月2日,北京市5名实施校园欺凌的中学生被判处有期徒刑。对这一案例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

②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有期徒刑属于附加刑

④5名实施校园欺凌的中学生的行为是犯罪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这就是“徙木为信”的由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要践行诚信,答应的事说到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

B. 凡事学商鞅,拿钱就讲诚信

C. 诚信就是轻易许诺,拿钱打赏

D. 践行诚信,是古人的事、大人们的事

 

查看答案

在对当今美国1300名百万富翁怎样获得成功的调查结果中,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被调查者没有一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才华,而是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诚实、有自我约束力……”在这些富翁眼中,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信用才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资产,它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这告诉我们

A. 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B. 诚信之人不一定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C. 在某种程度上,才华是比诚信更宝贵的东西

D. 凡是诚信的人都能发财致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