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坚持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坚持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治理污染。划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指标约束。通过上述举措,我们将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1)材料中的举措表明我国正在加强哪一文明建设? 

(2)要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应该坚持哪些战略和国策?

(3)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要坚持哪些发展理念?

(4)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5)作为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可以做些什么?

 

(1)生态文明建设 (2)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4)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坚持绿色惠民、绿色富国,造福民生福祉。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律。 (5)树立环保节约意识; 积极宣传环保节约的重要性; 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低碳生活。 【解析】 (1)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题文中“我国大力治理污染、划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指标约束”等,表明我国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国策战略的认识,根据所学,要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3)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发展理念的认识,根据所学,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4)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认识,根据所学,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惠民、绿色富国,造福民生福祉;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律等方面回答,角度多元化,言之有理即可。(5)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青少年怎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做贡献的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从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具体行动、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美丽中国的图景是

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 

②留住乡愁、守望相助

③埋头只顾追求GDP  

④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下列格言、警句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②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③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④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促进发展,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正努力抢占全球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制高点,为此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

①只能通过发展网络才能实现

②新材料 、新能源 

③空间技术

④生物科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中国科技进步明显提高,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材料说明当今世界是

①开放的世界

②发展的世界

③紧密联系的世界

④充满风险和危机的世界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为此我们应该            

①让中华文明得到各国的广泛认同   

②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             

③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④在生活中努力消除文化差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