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愿望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你是如何理解“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
(2)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明在“双十一”后收到了5个快递,这些快递的包装袋、包装箱的体积是所买东西的两三倍。“胶带缠得多,泡沫塑料放得多,东西没有磕碰,这得给好评!”“快递盒子留着太占地方,大部分都当垃圾扔了。”小明说,小区里大家基本都这么干。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目前快递纸箱回收率不到20%,包括透明胶带、空气囊、塑料袋等在内的包装物,大部分被送进垃圾场填埋,这些包装物的主要原料为聚氯乙烯,需上百年才能降解;如果焚烧,则会产生大量污染物。
材料三 2017年11月,国家邮政局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要实现的三大目标: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取得明显效果,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大幅提升,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快递业存在什么问题?
(2)减少快递垃圾应从源头防治,有待政府、企业、消费者形成强大合力。结合上述材料,阐述你的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年前的那个冬日,他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震动海外,有外媒报道说:“他的回国,让美国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这个人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2009年因国家需要,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安逸生活,回到吉林大学;7年间,“科研疯子”的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7年间,“拼命黄郎”的他,争分夺秒工作,经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即使在住院期间,还每天与团队师生研究项目;7年间,“充满爱心”的他,默默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热心帮助患重病的学生……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与世长辞,享年58岁。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请结合材料分析黄大年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2)黄大年是我们的学习楷模,请结合生活实际从个人层面谈谈青少年应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大力发展经济、持续改善民生、有序推进民主、促进社会和谐。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化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我们坚信,香港、澳门一定能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我们要继续贯彻对台工作大政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任何“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两岸同根,骨肉相亲。两岸同胞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必将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1)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这主要得益于什么?
(2)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是什么?
(3)两岸同胞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必将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我们这一坚定信念的来源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校的品位,彰显学校的魅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诵读经典的好处。希望中学将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走进校园,经常能听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朗朗读书声。
材料二 近年来,《长征》、《延安颂》、《井冈山》、《恰同学少年》等一批优秀电视剧,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以独具的艺术特色,产生了激励斗志、凝聚人心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1)材料一中的诵读活动开展有什么现实意义?
(2)从材料二中的这些优秀电视剧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形成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3)“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简要说明我们要在心中熔铸起“民族之魂”的原因。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我国重视美丽中国建设是因为
①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②严峻的环境形势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③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
④良好生态环境只取决于政府的相关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