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哲写道:“...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哲写道:“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用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下去?从访问英国时谈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位东西方文学巨匠,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谈到法门寺的城外琉璃器;从与印度总理莫迪的“西安会见”,到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宝蕴楼茶叙”,每逄出访或在国内举行外事活动,习近平主席经常在署名文章、演讲、活动中关照“文明交流互鉴互存”这一话题,这几乎成为外事活动的“标配”。“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随着习近平主席的身体力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善于发现、欣赏、借鉴其他文明的价值,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

(1)我们应如何理解“文明交流互鉴互存”?(两方面即可)

(2)中学生应该怎样增长智慧,对待不同文明?(三个方面即可)

 

(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相互借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是流动开放的;对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才去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珍惜和维护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每个国家、民族不分强弱、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等等。 (2)积极向全世界宣传、展示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积极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我们要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积极参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有益成分,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进行相互学习和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借鉴其它文明时,不能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等。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化交流互鉴的意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依据教材知识,从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等方面进行阐述。(2)本题考查怎样对待不同文明。属于做法类问题。依据所学知识,从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等角度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2018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5个扶贫日,也是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贫困问题是21世纪世界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有人说“贫困是无声的危机”。联合国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全球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8.5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尤其是非洲大陆面临的贫穷、饥饿等问题依然严峻。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强调,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1)联合国为什么要确立“国际消除贫困日”?

(2)为什么说“贫困是无声的危机”?请你写出一条理由。

(3)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每个人生活中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因此,我们在作出重要的人生选择之前要

①多方面搜集信息,学会辨别,筛选信息

②弄清自己的真实需要

③考虑目标的重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

④认真对待,慎重选择,一旦作出选择,就不可改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公开演讲、署名文章到调研谈话,习近平常讲些“中国”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①能够迅速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②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生动注脚

③有助于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④有助于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亲近中国、喜欢中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我们生于伟大的祖国,欣逢伟大的新时代,我们的成长有着良好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主要包括(  )

①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

②我国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

③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④我国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查看答案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人们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着眼未来,我们应(  )

①丰富知识储备,增强人文底蕴

②把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不断丰富知识储备

③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④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