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为了给祖国争光而出国深造。他出国时带了一捧祖国的泥土来怀念自己的祖国。后来肖邦客死他乡,临终前他嘱咐自己的姐姐一定要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以表示他生前不能回到祖国,死后也要和祖国在一起的愿望。
材料二:爱国商人黄伯海,始终心系祖国,时刻想着为祖国建设作贡献。1990年,他不顾许多人的劝阻,毅然回国投资,对祖国繁荣昌盛充满信心。他的孩子在美国读书,回到家里,黄伯海要求孩子一定要说标准的普通话。他说:“我是要他们自强自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肖邦临死前要求姐姐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这说明了什么?
(2)黄伯海的爱国之情表现在哪些方面?
(3)我们应该怎样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二上午第一节课,学生小强的心情糟透了。由于前一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很晚,早晨起床起得迟了,偏偏路上又遇到堵车,结果上课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同时也耽误了值日,受到同学们的埋怨。他委屈、懊恼、生气。
(1)请你为小强尽快宣泄情绪支招。
材料二:丁零零……下课了,小强想到教室外放松一下,摆脱不良情绪。于是,就快步向门口走去,突然脚下一个趔趄,差点跌个嘴啃泥。小强感觉很没面子,偏偏这时教室后面又传来一阵怪笑声。小强非常生气,回头一看,班上不讲理的小建正朝着他坏笑呢……
(2)请你续写上述情景中可能出现的结局并分析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
(3)请你说说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材料三:下午第二节课进行的1000米长跑测试结束了,一向要强的小林同学没及格,心里很难过,晚饭也不去吃。而小强则兴奋地对小林说:“我妈妈说过,只要我通过了,就请我吃大餐……”
(4)小林和小强的情绪表达合适吗?为什么?
以下是一个儿子和他母亲的一段对话。
儿子:“班上有位女同学,她要我跟她以兄妹相称,做你们的干女儿,您说我该怎样办?”
妈妈:“你觉得她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子,对吗?”
儿子:“是,她是我们班老师、同学都非常喜欢的一个女孩子,我要有这样一个妹妹也是件很好的事……”
妈妈看得出来,最近这一段时间里儿子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与骄傲,儿子的变化一定和这个女同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她想了想,说:“……”
(1)假如你是故事里的“妈妈”,你会说些什么?
(2)男生和女生的交往有什么好处?
(3)如何正确看待男女生的情感问题?
(4)“儿子”怎样经受异性交往的考验?
智利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拉尔说:“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留守儿童对情感的渴求是刻不容缓的。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给留守儿童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
①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②与他们一起进网吧玩游戏
③与他们一起走进博物馆或大自然
④与他们一起欣赏艺术作品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016年11月6日上午11时30分,河北保定蠡县鲍墟乡中孟尝村村民赵向阳带着女儿和儿子到地里挖白菜。6岁儿子聪聪在玩耍过程中,不慎掉入40米深、直径30厘米的废弃枯井中。
1.坠井后,聪聪的父亲拨打110报警,并向村“两委”求救。蠡县公安局、消防大队、120急救和村民自发组织的救援队及时参与救援。很快,周边的社会救援力量也参与到了救援中。这说明
①情感反映着人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
②情感驱使人们做出行动
③情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丰富
④情感有助于我们探索未知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2.11月10日深夜,在经历了107个小时的紧张营救后,聪聪终于被发现。不幸的是经过医疗专家确诊,聪聪已无生命体征。在聪聪被送上救护车的那一刻,现场所有救援人员矗立、静默,所有救援车辆集体鸣笛。“那一刻”给我们的情感体验是
A. 敬畏感 B. 责任感 C. 恐惧感 D. 正义感
情绪带有极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常常由某一时刻、某些特定情境引起,时过境迁,就会意转情移;情感则不随情境的改变而转移,带有很大的深刻性和持久性。这表明( )
①情绪与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②情感具有稳定性
③情绪不稳定
④人类具有丰富的情绪,不具有丰富的情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