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政治试题 >

2018年2月4日,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

2018年2月4日,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文件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文件要求,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1)为什么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两方面即可)

(2)为推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请提出你的建议。(三方面即可)

 

(1)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⑤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③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④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⑤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⑥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⑦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等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1)考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的必要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学生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人类有责任和义务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等方面来回答。(2)解答本问可以使用转换法,要推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就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据此,学生可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建设“两型社会”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这一要求对适应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具有十分长远的战略指导意义。

(1)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强调“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三方面即可)

材料二 我国人均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我国的河流三分之二左右受污染。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坐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自然资源现状的什么特点?

材料三 漫画《放生?杀生!》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的哪一环境问题?当前我国各类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治污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请你简要谈谈人类关爱、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两方面即可)

 

查看答案

    材料一: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为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国梦增强精神力量。

材料二:2018年5月3日,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隆重举行,授予徐前凯同志的颁奖词在会场高亢回响。10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的80后子弟兵,用行动感动了社会各界;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中最美逆行者80、90后的消防官兵,震撼了社会各界。今天,徐前凯两次救人的事迹再次令我们动容,他们用榜样的力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红船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2)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

(3)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查看答案

    2018年春晚的舞台上,相声《我爱诗词》体现了延续文化血脉的春晚匠心。

《我爱诗词》作品也是春晚改革的用心之作,但文化的创新,并不是断线的风筝。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一个人,都需要文化的土壤。审视《我爱诗词》的成功,固然离不开演员的精彩演绎,但从根上看,还是源于深藏其中的文化魅力。

◆一个舞台、一部相声,在人们的欢笑间,别具匠心地延续着中华文化血脉。但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塑造,绝非朝夕之功。文化的自信哪里来?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

(1)文化的创新,并不是断线的风筝。这对我们延续中华文化血脉有什么启发?

(2)“《我爱诗词》的成功,固然离不开演员的精彩演绎,但从根上看,还是源于深藏其中的文化魅力。”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3)“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这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有什么启迪?

 

查看答案

浪费不因量小而为之,节约不因细微而不为。

判断: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自觉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判断: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