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成都平原和太湖平原图回答。 1.成都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级阶梯。都江堰将 (...

读成都平原和太湖平原图回答。

6ec8aac122bd4f6e

 

 

 

 

 

 

 

 

1.成都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级阶梯。都江堰将     (河流)的水引至     (河流)流域,扩大了灌溉面积。冬季两平原中不易受寒潮影响的是         

2.试分析成都市在“成渝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                                

                                                                                

3.3月21日杭州6:00(北京时间)日出,成都日出大约是           (北京时间)。

4.成都平原和太湖平原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生产都具有       (方式)的特点,农业机械化程度都相对较        ,劳动       化程度相对较高。

5.请简要分析连通两大平原的内河航道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6.成都平原与太湖平原都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进行区域开发可从哪些方面考虑?

                                                                                

                                                                                 

 

1.二   岷江 沱江 沉积岩2.成都市是成渝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成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是其辐射范围;是交通枢纽,是成渝地区的客流、货流的集散中心;是具有强大科技、工业、消费能力的特大城市,可以带动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位于开发区的西端,更有利于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 3.7:044.精耕细作   低   集约5.地处长江流域,河流水量大且水流平稳;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沿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客货运量大(4分) 6.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治理 (4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世界部分海运航线示意图回答。

1.6ec8aac122bd4f6e图中航线 ①②③都是从     地区出发的运输航线,货轮在航行中都要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名称)。

2.航线 ① 经过的沿岸地区依次属于           文化圈、非洲文化圈和           文化圈。

3.航线②船舶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时是     (逆、顺)水,过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主要受到    影响。

4.航线③经过新加坡时,附近海域风平浪静,这是因为                       。南海的         和东海的        上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在平湖油田开采的天然气已输往上海浦东地区使用。

5.到达西欧的航线②比航线①的路程短很多,选择走航线①的理由是:

                                                                               

6.图中C、D两处表层海水等温线向南凸的是     处,主要是该处受到    的影响。

7.图示B海域附近有暖流与     (洋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的      渔场。

8.A大洲赤道以南的海域沿岸大型港口较少,原因是什么?

                                                                                 

                                                                                

9.万吨海轮可以经亚马孙河到达巴西著名的自由贸易区(港)是:             

 

查看答案

读有关材料回答。

6ec8aac122bd4f6e           

 

 

 

 

 

 

 

 

 

1.读示意图,试概括全球纺织工业空间迁移的地理特点。

                                                                               

                                                                              

2.试分析我国纺织工业从沿海转移到新疆等地区发展的原因。

                                                                              

                                                                               

3.读有关航空运输年增长率预测表,正确的叙述是(    )(多选)

                    中国航空客运年增长率(2005-2024)

航线

中国-大洋洲

中国-东北亚

中国-东南亚

中国-欧洲

中国-北美

中国国内

增长率

4.0 %

5.8 %

5.0 %

6.1%

8.0

8.8%

                    全球航空货运年增长率(2005-2024)

航线

欧洲-北美

拉美-北美

欧洲-拉美

欧洲-  东南亚

欧洲-亚洲

亚洲-北美

亚洲内部

中国-美国

中国-欧洲

中国

国内

增长

5.6 %

5.9 %

6.0 %

6.4 %

6.7 %

7.2 %

4.5 %

9.0 %

9.3%

10.6%

A.我国航空客运年增长率以国内客运增长最快

    B.我国与发达地区之间的航空客运年增长率均高于与发展中地区之间

    C.我国国内或与国外之间的航空货运年增长率均高于其他地区之间

D.航空客货运输成为我国国内外贸易往来的最重要交通运输方式

4.飞机制造企业属      主导型工业。飞机正常飞行在大气的      层,该大气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原因是:                                                               

                                                                              。

5.航空产业链正借助“大飞机”项目在上海落户,试分析上海发展飞机工业的区位优势。

6ec8aac122bd4f6e

中国商飞大厦

 
 

 

 

 

 

 

 

 

 


                                                                            

                                                                            

 

查看答案

读某大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

1.图示洋流系统最强盛的月份是

6ec8aac122bd4f6e   A.1月                  B.4月

   C.7月                  D.12月

2.②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信风             D.西南季风

 

 

查看答案

读我国某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a>b>c)。

1.该市重工业区向东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6ec8aac122bd4f6e① 城区地价上涨       ② 缓解城区环境污染 

③ 北部有剩余劳动力   ④ 北部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价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

   A.远离中心城区,附近有大超市   

B.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C.位于城区外缘地价便宜,环境质量好

D.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查看答案

读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地面天气图。

1.有关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6ec8aac122bd4f6eA.甲地吹西南风                     B.乙地气温较高  

    C.丙地风速最大                         D.丁地气压最低

2.图中戊地的天气系统为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