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冬至日四地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以下3题。
|
日出时间 |
日落时间 |
① |
7:15 |
18:45 |
② |
3:00 |
17:00 |
③ |
21:00 |
6:40 |
④ |
11:20 |
0:40 |
1.四地按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④①③ B.③②④① C.①②③④ D.②③①④
2.表中③地位于②地的
A.东南方 B.西北方 C.西南方 D.东北方
3.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据此回答以下2题。
1.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
2.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 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右图中A、B两地同在40°N纬线上,读图回答以下2题。
1.若北京时间同一时刻两地杆影的指向如右图所
示,则可知B地位于A地的
A.东南方 B.西南方
C.正地方 D.正西方
2.若图中A地某日正午的杆长和影长相等,则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A.5°S B.5°N C.23°26'S D.23°26 'N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以下2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北半球夏半年长与冬半年
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P、Q处的地形可能
A.同为洼地或同为小丘 B.只能是洼地
C.同为缓坡 D.一处为洼地,一处为小丘
读“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 回答以下2题。
1.有关P、Q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A.P为山坡上的洼地,Q为山坡上的小丘
B.Q为山坡上的洼地,P为山坡上的小丘
C.P、Q均为山坡上的小丘
D.P、Q均为山坡上的洼地
2.若b的海拔高度为200米,a的海拔高度为300米,则P、Q处的海拔高度为
A.200<P<300,300<Q<400 B.300<P<400,100<Q<200
C.100<Q<200,200<P<300 D.200<Q<300,300<P<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