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为“我国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13~14题。
1.与乙地区相比较,甲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是
A.劳动力素质高 B.矿产资源丰富
C.交通运输便利 D.消费市场广大
2.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 迁移农业 B. 混合农业
C. 商品谷物农业 D. 水稻种植业
图4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1~12题。
1.从我国城市等级体系图可以看出
A.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B.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小
C. 城市数目越少职能越低 D. 城市数目越少相互距离越短
2.“长三角”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推动该地区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人 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图3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1.该城市2000年与2009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缩小 ④城市规模扩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在2009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美术馆 ③大学城 ④高新技术开发区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图2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1.阶段 I 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缓慢发展阶段 B.加速阶段
C.初级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阶段II中,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价昂贵 ②交通通达性差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因此,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据此完成5~6题。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类型 B. 交通通达度
C. 资源丰富程度 D. 人均精神消费量
2.有关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必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B.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举措,有利于协调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C. 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D. 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3~4题。
年龄段(岁) |
0~14 |
15~29 |
30~44 |
45~59 |
≥60 |
男性人口(万人) |
5.04 |
25.14 |
14.68 |
4.94 |
1.76 |
女性人口(万人) |
3.84 |
37.10 |
11.63 |
4.01 |
1.78 |
1.该市迁入人口的主要特征是
A. 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C. 人口迁移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积极影响是
A. 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 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D.减少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