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中AB、CD为两条纬线的一部分,B、E、C位于同一经线上,A、E、D三点的太...

下图中AB、CD为两条纬线的一部分,B、E、C位于同一经线上,A、E、D三点的太阳高度均为O°,A和E的时差与E和D的时差之比为3:1。读图完成: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若E点地方时为3时,则

A.A点与D点的昼长差最多可达8小时  B.B点不可能出现极昼

C.C点白昼不少于18小时  D.D点一定昼短夜长

2.若D、E之间的时差为3小时,则

A.E点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

B.C点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

C.B点比A点早日出或早日落8小时

D.B点与D点的昼长或夜长相差12小时

3.当A点的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此时北京时间为14时整,8小时后D点将迎来日出,则

A.C点与E点的昼长之比为3:2

B.E点与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之比小于1

C.地球上新旧日期范围之比为3:1

D.AED的经度范围与全球经度之比为5:12

 

1.A 2.A 3.C 【解析】 1.A、E、D同处晨线上,A点最早0:00日出,D点最晚4:00日出,A地昼长最长可达24小时,D点昼长最小值为16小时。 2.A、E之间的时差为9小时,故A、D在两条正对的经线上,一个是极昼点,一个是极夜点,C点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而E点在A、D两点间中心偏北,则E点位于北半球;B、A两点出现极昼或极夜,无日出、日落现象;B、D两点昼长或夜长相差24小时。 3.A点此时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说明此时A的地方时为12时,8小时后D点迎来日出,D点在昏线上,且当日昼长为16小时,此时地方时为20时,由于A、E时差与E、D时差之比为3:1,故E在赤道上,故C、E的昼长之比为4: 3;E点正午太阳高度大于C点正午太阳高度;地球上新旧日期之比为3:l;AED的经度范围与全球经度之比为1:3。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沿20°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甲地形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受信风带和地形影响  B.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

C.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D.常年受西风影响

2.乙地形区的地形地势特征不包括

A.地势起伏大  B.北高南低  C.山河相间  D.中间高四周低

3.甲、乙两地形区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A.水量小       B.有冰期  C.水位变化大    D.落差小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地交通线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公路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成都平原  D.内蒙古高原

2.甲地最可能是

A.山顶  B.陡崖  C.山谷  D.鞍部

 

查看答案

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据此完成: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分异

C.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分异

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2.图中H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查看答案

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用水终端、污水处理厂、大气水、自来水厂。读图完成: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甲表示

A用水终端  B.污水处理厂  C.大气水  D.自来水厂

2.关于图示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的多少不因城市地面性质而改变

B.②的增多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C.③的水质不受农业生产活动影响

D.④的水质不受科技水平影响

 

查看答案

下图中甲、乙分别是M.N两条河流上的水文站。据此完成: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观测发现,M.N河流的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防洪任务最重的月份是7月或8月

B.甲、乙两地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大陆沿岸有暖流经过

D.大陆沿岸常年受西风影响

2.甲站的月平均流量显著大于乙站,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干季较不明显  B.河流流量变化较小

C.观测站上游流域面积较大  D.上游修建水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