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是指( )
A.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B.衡量人口数量的重要指标
C.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D.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表1、表2,完成下列各题。
1.1979~2000年我国蔬菜( )
A.种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B.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
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D.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
2.从1980~1999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 )
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 B.农村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
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 D.通过大规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若此图表示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 从非洲迁往西亚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 从北美迁往拉美 D.从欧洲迁往非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民工流向可能是( )
A. 从河北流往山东 B.从湖南流往广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 从湖北流往重庆
读下表(每1万人中个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回答下列各题。
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
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A. 0.95% B.3.7% C.0.775% D. 0.885%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有的年龄段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13分)稠密的水网或水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下图是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据图回答: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
(1)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试分析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稠密的水系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2)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超过了黄河中下游,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3)时至今日,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经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4)河流、湖泊、沼泽、海滩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上海和武汉两大城市发展经济所起相同的作用是
(10分)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上接云南、贵州,纵贯广东、广西,被称为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建设西江经济带,把西南地区和珠三角串联起来,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下图中南、北盘江汇合处到柳江口一段,又称为红水河。该河至柳江口附近,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00米3/秒。图中给出的水位指河水水面的平均海拔,单位为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答开发该水电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2)建设西江经济带的同时要重点开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流域生态和环境保护、造林绿化等工程,简要分析造林绿化对珠江中下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