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所示铁路线是 。(2分)
2.图中甲城镇当初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该地区冬季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6分)
3.乙地区荒漠化较严重,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4分)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同时中国经济地域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9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在沿海地区。在90年代,这个指标略有改善,但基本状况并没有明显变化。截止到2002年底,外商在华累计投资中,在86%的资金投在东部沿海地区,仅有14%的资金投向中西部。
1.简述1980~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和外资直接投资累计量占世界比重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2.根据材料,分析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落后的主要原因。(12分)
3.2008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三角积极推进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简述“双转移”对安徽的影响。(6分)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9分)
世界人口大国(人口过亿)资源环境要素表征指标的结构对比(占世界总量比重%)
|
可耕地面积 |
水资源总量 |
矿产资源 |
能源矿产 |
森林面积 |
CO2排放 |
中国 |
15.3 |
11.6 |
17.0 |
13.9 |
4.9 |
25.0 |
十国均值 |
16.8 |
21.4 |
17.5 |
7.3 |
10.1 |
17.0 |
世界人口大国资源环境安全系数分类
分类及安全系数指标 |
国家(安全系数值) |
|
高安全度国家(>5) |
俄罗斯(3.98)、美国(13.97)、巴西(11.38) |
|
低安全度国家 (<5) |
一般低安全度国家(5-3) |
孟加拉(3.87)、尼日利亚(3.19) |
次低安全度国家(3-1) |
印尼(2.17)、巴基斯坦(1.78)、印度(1.74)、中国(1.73) |
|
完全低安全度国家(<1) |
日本(0.9) |
1.印度与中国同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两国的资源环境有何相同之处?(4分)
2.日本属完全低安全度国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资源环境的现实基础明显脆弱。为确保未来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稳定性,请提出相关建议。(3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周边的农村也发生了变化。材料一中甲图是安徽某地种植业播种面积变化,乙图是该地种植业产值结构变化,两图中A都代表1999年情况,B都代表2007年情况。据图分析:(15分)
材料一(图6)安徽某地播种面积和产值结构图
1.2007年,该地蔬菜播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2分)
A.30% B.40% C.50% D.60%
2.近8年来,该地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图7)我国11个省(黑、吉、辽、冀、豫、苏、皖、赣、湘、鄂)耕地及粮食生产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比图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的布局特点是 ,(2分)不属于这种布局优点的是 (2分)
A.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B.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C.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D.有利于农药和化肥的集中高效的使用
材料三 2008年4月16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7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了61.01万亩,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4.面对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分析回答:为确保耕地红线(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应采取的主要措施。(3分)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如图5)。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方向叙述不合适的是 ( )
A.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
B.吸收中西部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C.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
D.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关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部分省区工农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加快海南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建设
B.宁夏农业可大力发展枸杞、番茄等“红色产业”
C.广西、甘肃是该地区水电输出最丰富的地区
D.陕西和山西是我国苹果、柑橘的优势产区
下图(图4)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回答:
1.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
A.棉花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2.据图分析,与相近纬度相比,M省该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是 ( )
A.海拔高,年温差大 B.睛天较多,太阳辐射强
C.日照时间长,温度高 D.南部河谷地区雨热同期
3.在该农作物收获期内N省最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 ( )
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 B.台风肆虐
C.寒潮频繁来袭 D.受副高明控制下的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