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右图2所示(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
1.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胜过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读“某地区略图”,回答22―24题。
1.该地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军事 C.地形 D.水源
2.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问题是
① 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
② 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红色产业”是该地区红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的统称,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出口创汇产品。该地区番茄色红、质优的重要自然原因是
① 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
② 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③水源充足,黑土肥沃
④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新疆的哈蜜瓜特别甜,而同一品种在北京采用大棚种植则甜度下降,这是因为大棚种植:
A.温度偏低 B.水分偏少
C.温差减少 D.光照减少
读下面讯息,回答19~20题。
讯息:东方市是海南省北运瓜菜基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瓜果蔬菜北运,2006年种植的品种有:圆椒、尖椒、黄瓜、苦瓜、番茄、茄子等蔬菜,供应时间在2006年11月—2007年4月。
1.海南岛瓜菜主要供应时间是冬季,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水分 B.光照、水分
C.市场、交通 D.光照、水分
2.冬季利用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蔬菜,在贵州难以成功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人口稀少,市场狭小
B.地处亚热带,热量充足,无需利用大棚
C.冬季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
D.外来蔬菜丰富,价格低廉
下图中M1为能源地,M2为原料地,M3为市场,P1、P2分别为甲、乙两企业所在地。据此回答下17-18题。
1.当企业甲选择在P1时,则该企业可能是( )
A.印刷工业 B.电解铝工业 C.电子工业 D.制糖工业
2.P2是企业乙的运费最低点。以P2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是企业乙的等运费线,即企业乙从P2点移动而产生的单位产品运费(货币单位:元)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假设劳动力费用(货币单位:元)从P2点向周围降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力费用在P2点为50元,L1点为42元,L2点为28元,L3点为20元,L4点为15元。当综合考虑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时,企业乙将从P2点移向( )
该图中数字表示不同工业部门的投入情况,读图完成14~16题。
1.①代表的工业部门属于 ( )
A.资金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劳动密集型
2.区位选择中,宜优选考虑靠原料产地的最有可能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技术投入的推动下,工业部门④的发展趋势是 ( )
A.④①② B. ④②③ C. ④③① D. ④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