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某岛屿等高线图(图12)(单位:米),回答(17分) 1)据图分析判断甲—庚7...

读某岛屿等高线图(图12)(单位:米),回答(17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据图分析判断甲—庚7个聚落中,哪个人口规模最小,并说明理由。(2分)

 

(2)若要在甲、乙两城市之间修建一条公路,请在图中画出你认为最合理的线路,并说明理由。(5分)

 

(3)说明该岛屿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根据大气环流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4)图中甲—庚7个聚落中,大陆架坡度由深变浅,分析甲地建港的有利条件。(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9分)读“中国东部地区梅雨起讫等日期线图”,回答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在多年平均情况下,徐州梅雨终止日是    。(1分)

(2)在多年平均情况下,杭州梅雨的持续天数约   天,宜昌的梅雨持续天数约    天。(2分)

(3)我国东部地区梅雨起始日期的早晚、梅雨天气持续天数长短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2分)自南向北                                                

(4)上海有的年份梅雨季节较常年明显偏长,有的年份梅雨期间雨天很少(这种情况俗称“空梅”),其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图为东亚部分地区两日天气图,图中H为高气压、L为低气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9月21日赣州的风向是     ,说明赣州两日风力大小的变化及判断理由。(4分)

 

(2)除风力变化外,赣州20、21日的天气状况还发生哪些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6分)

 

(3)若L1发展强烈,会导致我国福建省洪涝灾害严重,试分析其原因。(3分)

 

 

查看答案

读等高线图,回答27题。(9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D在E的_______方,F点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米。(2分)

(2)C地的地形为______________,其相对高度最多不会超过_________米。(2分)

(3) 若图中城市海拔高度为 400米,当城市温度为32℃时,山峰E的温度不会高于    。(1分)

(4) 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筑坝修水库,你认为在何处筑坝较合理?______理由是:

                                                                    。(4分)

 

查看答案

图中的圆表示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等值线,O点为极值点,据此回答24~26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若图中圆为等压线,PK、QH表示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

  A.图示区域中心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

  B.该天气系统在夏秋出现称为台风

  C.该天气系统控制一定寒冷干燥

  D.图示区域中心地区以上升气流为主

2.若圆表示赤道,O点为北极点,PQ线两侧日期不同

  A.图中P点的经度为180°,Q点的经度为0°

  B.由P到N走最近距离方向是先东北再东南

C.图中M、N为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点

D.此时北京时间为新一天的20时

3.若图中圆为某时刻昼半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P、Q两点的纬度为15°N

A.H点的太阳从东南升西南落     

B.从图中P点到Q点的经度大于180°

C.北印度洋洋流海水向西流动    

D.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查看答案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22—23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