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

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10月25日在京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工程前线省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读图回答15-18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线调水线路是从金沙江、岷江将水调到黄河

B.东线方案调水线路全部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C.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矛盾

D.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会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需要逐级提升水位,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     )

A.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用水量大          B.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高

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低    D.黄河是“地上河”

3.南水北调是解决北方用水紧张的举措之一,选择正确答案 (    )

A.北调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密集、工业耗水量大

B.东线方案是利用京杭运河、从太湖提水北送

C.中线要穿越秦岭中段、跨过黄河到华北

D.三条路线中,西线的工程量最大

4.南水北调工程全部竣工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     )

①长江下游水量减少,其通航能力会大大降低  ②基本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 

 ③南方与北方的生态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④彻底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根据“因地制宜”的方针,下列地区与应种植农作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山东半岛——水稻、花生、橡胶      B.四川盆地——甘蔗、水稻、甜菜

C.洞庭湖平原——春小麦、油菜、水稻   D.松嫩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

 

查看答案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

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11~13题。

1.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

A.降水较多 B.气温低,蒸发弱

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

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

2.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之一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查看答案

2009年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该主题反映出湿地对人类具有的重要意义是(  )

①  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  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  为人类提供水源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属于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的产业有                       (    )

   ①技术密集型       ②劳动力密集型   ③资源密集型       ④知识密集型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